去青海湖玩的时候,我遇到一个上海某重点大学的油画老师,是个93年的姑娘。93年,重点大学老师,想来就不简单啊。
同宿夜聊,果然,姑娘是个奇女子。
姑娘读高三时发现自己看绘画作品能看出作者表达的情绪,很感兴趣,于是开始学习画画走艺考之路。但是姑娘因向培训班老师提出“每天临摹有什么意义呢”,惹怒老师,之后瞒着家里再也没去过培训班,自己回宿舍学习,看到什么有趣的人或物就回来画,细细琢磨。到了艺术考试的时候,姑娘与带学生参加考试的培训班老师狭路相逢,并且被老师嘲笑:看看学过和没学过的学生有什么不同。姑娘有力反击:不是所有的老师都没眼光。
姑娘报名了13个院校,八大美院和5个二本院校,说来神奇,5个二本院校一律没通过,8大美院全部录取。最后姑娘进入了中国美术学院,这只是这个有个性的姑娘艺术之路的开始,大学四年姑娘经历过“因不满学院派画风试图退学”,被老师一句“要想自由先要有能力”重返校园,四年只出了一副作品,即毕业作品,并获得了奖项,被泰斗级恩师力荐至大学当老师。
然而姑娘的神奇怎么可能到此结束呢,她出来游玩已经20天了,辞职报告就放在院长的桌子上。
“艺术是情感的呈现,而情感诉诸的语言所有人都能领会”
面对这个有个性有才能的姑娘,我自然很想听听她关于画画关于艺术的理解。姑娘说,画画没什么高深的,她的恩师某大师很坦白的说过:画画没什么了不起,人家要我讲,我自然要高大上的说一番,各种技巧,各种表达方式,各种专业术语,说的听众越迷糊显得我们越厉害,但其实画画很简单,宣泄一种情绪,表达一种情感,画画本来就不应该是高不可攀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懂得和体会。
这不仅让我想到《月亮与六便士》里对画画的描述,那个疯狂的画家半路出家作画,被人嘲笑和不解,然而他只管满注情感的去画画。若干年后,他的画作才被认可。书中有句话便是:“艺术是情感的呈现,而情感诉诸的语言所有人都能领会”。这不就是说,艺术不应该是那么地高高在上,它应该是被所有人欣赏和体会的,或者说,艺术是应该存在于所有人的生活中的。
那个船长说:我也追求美,我的表达方式就是生活。
《月亮与六便士》中,那个船长感慨斯特里克兰德追求艺术的疯狂举动,他赞美他认可他,他认为人人都可以追求美,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是有的人狂放不羁,如的人平淡如水。船长羡慕斯特里克兰德,然而他更热爱自己目前的生活,因为船长也在追求美,而生活正是他的表达方式。
我太喜欢这句话,我还没看见谁把这句话当作本书中的名言,但是我还是觉得它是低调的的惊艳,因为我们大部分人不能做斯特里克兰德式的人物,但是我们可以在当下的生活里,尽可能去的创造美好。就像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这位姑娘一样,可以用画笔渲泄情感,可以随时自由奔走,可以找个小城画画发呆晒太阳,但是我们可以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美和自由,我也可以说,我的表达方式是生活。
渺小和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和爱意是可以并行存在于一颗心中的
姑娘是90后,但是思想却很成熟。当时拼了命考大学,一定要离开长大的地方,因为她认为自己周围的环境不够开放,人也比较狭隘,有些行为和思想在当时作为高中生的她来说,实在是让人鄙视和叹息。然而大学毕业后,读过一些书,经历过一些事,越来越认识到人性的立体。这点和我很有共鸣,你会在某一刻因为某件事而对一个人鄙夷万分,而可能在另一刻,你又发现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做出如此让人敬佩的举动。一刻小人一刻君子,到底哪个才是他呢?
《月亮与六便士》中这句话说的再贴切不过,“渺小和伟大,恶毒与善良,仇恨和爱意是可以毫不排斥地并行存在于一颗心中的”,于是对于人性,我们真的应该是只能了解,不能判断。
当说我说书中这句话的时候,姑娘也很赞同,深有体会。
我们俩从画画谈到生活,从教育谈到人性,旅途中最美妙的事不是看风景,而是遇到有趣和同频的人。
今日借晨读读书的话题,记录了这次游玩相遇,貌似偏题,哈哈。
我想说,读过的文字在某一刻忽然涌现出的感觉很特别。我们读书就是为了让思想和情感更丰富吧,为了让这种感觉常有,让读书成为日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