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还是学习情绪,我们来说一下课程中的这句话吧。痛苦所在之处就是平静,喜悦开始的地方。这句话,好像是自相矛盾哦,什么痛苦了又喜悦了?
这句话来自佛陀苦所在之处即不苦生起之处 ,说的是什么呢?
若想了知苦,就必须深入观察目前的情况。佛陀教导我们,问题从哪里生起,就必须在那里解决。痛苦所在之处,正是不苦生起的地方;一个息灭,另一个就生起,你应该在那里解决自己的问题。因害怕而逃避痛苦的人是最愚痴的人,他们只会无止境地增加愚痴。苦,是除此之外无他的第一圣谛,不是吗?你怎么会把它看成坏事呢?苦谛、生起苦之集谛、苦止息之灭谛、灭苦之道谛,若逃避这些事物,就不是根据真实法而修行。佛陀教导我们要以智慧跳脱。你踏到荆棘或碎片,脚底被扎伤,走路有时会痛,有时则不会。当踩到石头或树枝,真的很痛时,便检查脚底,但未找到任何东西,你不理它继续走路,然后又踩到某样东西,再次感到疼痛。这种情况反复发生。痛苦生起时别不理 疼痛的因是什么?它是扎入脚底的刺或碎片,痛感断断续续。每次疼痛生起时,你便稍作检查,但未看到碎片,于是就不理它。不久,它又再痛,你便再看一眼。当痛苦生起时,你必须注意它,别不理。每次疼痛生起,你就注意到:"嗯!刺还在那里。"每回疼痛生起,也会生起必须拔除那根刺的想法。若不将它取出,只会变得更痛,疼痛一再复发,直到你无时无刻不想着取出刺为止。最后终于受不住了,你决心一劳永逸,将刺取出--因为它会痛!
在生儿育儿的这一场修行上的努力也必须如此,无论孩子有什么问题,我们都不能置之不理,比如孩子都三岁了,都还不会自己吃饭,就是一个问题了,人以食为天,三岁了,完全可以自己吃的,一岁多都可以的了。我记得我小猪不到两岁就可以自己吃饭了。那么,孩子还要喂,就是我们的问题了,我们怕孩子吃不饱,我们怕孩子饿着,我们怕孩子瘦瘦的,别人会说我们没把孩子养育好,我们喂了,不管孩子长得胖瘦,我们都没有责任了。可是我们要明白一点,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我们替孩子承担了问题,这会令我们我们获得一种价值感,我喂他了,他吃了,我们没有责任了。但这样,就夺去孩子自己吃饭的快乐,夺去孩子自己完成吃饭这件事的成就感。然而我们也是痛苦的,特别是孩子不愿意吃时,我们会特别着急,为什么不吃啊,快吃啊,于是拿着碗,追着喂,求着孩子吃,现在呢?有一招,就是让孩子看手机,玩平板,为的就是让孩子吃饭!
不就是吃饭吗?人天生就是会吃的,现在呢?吃饭都是育儿的一大问题了!即使是大问题,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就好了!
我小猪,我已经不陪睡了,就是因为有一个晚上,关了灯,两三小时睡不着,让我痛苦万分,让我想办法解决的,因为小猪不睡,我没办法陪姐姐。
我姐姐呢,一陪就是十年,其实我也是很痛苦的,可是我不解决,懒得解决,又担心她很难睡着,即使是怀着小猪时,挺个大肚子还要在她的床上陪她到睡着,结果呢?这个痛苦就一直到现在。事实上,六个月就可以训练孩子自己独立睡觉的,可是我呢?却把这个痛苦负担了十年。痛苦所在之处就是平静,喜悦开始的地方。就是我接纳这个痛苦,并开始想办法解决它,最后,就会有平静和喜悦升起了。这一点都不矛盾的!
这个事情,我能怪孩子吗?说孩子长不大的,胆小的,这样的话吗?不行,外面的人可能会这样说。但是我们要明白,孩子的问题就是我们的问题,阳不能自己睡着,完全就是我不懂得放手,不懂得训练而造成的。那问题已经存在了,我们就要想办法解决,一天解决不了,两天,用单爆的精神去做,总有一天会解决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