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搜狐大厦就在清华东门外,距离很近,2006年我在搜狐教育任英语顾问。我在北京也有自己的培训中心,辅导中考、高考英语,美国高考(SAT)和托福雅思。
北京城区的所有重点中学,都有学生参加过我的培训班。培训班是我亲自讲课。我接触过很多家长,听她们聊起孩子小时候的事情。
有位普通生的妈妈,跟我说:孩子8岁开始,每个星期天,上两小时英语课。课上有英语游戏,有英语会话,也有唱唱跳跳。但在下课后,没有人陪孩子讲英语;孩子的同学也不会在学校讲英语。平时晚上,孩子忙作业,家长忙自己的事情,所以也没有多少在家说英语的机会。到了六年级,家长发现,孩子以前学过的口语,大部分都忘记了。进入初中,发现孩子的英语,就是“吃老本”,钱花不少,英语也没比谁厉害多少。
听完家长的话,我让她想象一根输水管道,说:
人脑肯定遗漏记忆。脑子就像一根漏洞百出的输水管。输送的水流太细,中途水就漏光,管子那端就不会出水。所以,只有这边大剂量输送水流,管子那端才能有水输出。
希望孩子英文熟练,必须保证长期、稳定、大剂量的英文输入。最经济最有实效的办法,就是培养孩子的英文阅读习惯。尤其是阅读英文小说,几百页原汁原味的文字,是培养孩子英文脑的最佳输入语料。
2
俄罗斯电影艺术家塔托夫斯基回忆童年,提到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建议他阅读托尔斯泰的名作《战争与和平》,母亲提醒他注意托尔斯泰的文字。母亲的阅读教养,给孩子带来什么?
塔托夫斯基说:
童年读《战争与和平》的经验,让我再也读不下去那些庸俗简陋的东西。长大以后,《战争与和平》成为我艺术深度与品味的标准。
这一代孩子,想到念书的时候,不能只想到念中文书,也要想到念英文原版书。但我发现,国内孩子的英语程度,差距越拉越大,已经形成一道壁垒。
壁垒之上,是在学校好好上英语课,回家听读15-30分钟英文小说有声书的学生。
壁垒之下,是在浅显英语里面磨磨蹭蹭,好像舍不得赶紧把英语学完似的。
按照一位妈妈的话:续报了英语班,感觉好像老牛拉破车,一年一年耗时间。
壁垒,造成上面两种完全不同的学习境界。我希望有更多人,帮助孩子打破壁垒,让想上进的学生,收获一种自由:读英文原版书,近似于读中文书的自由。
3
这一代孩子,想到英语的时候,不能只想到课外班、等级考试、应试教材。部分家长就是因为太过紧密地把英语教材、试卷、应试和英语学习联结在一起,才导致一提起学英语,孩子就犯怵。
孩子学英语,应该多一份享受,少一份犯怵。大人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学习与情感的最佳平衡点。好的原版英文小说,用生动有趣的情节,铺陈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
英文绘本和原版小说里,没有板着面孔的教训,但孩子却能体会到思想对话的乐趣。孩子打开一本书,心里就有了一份尚未定型的期待,一份对故事的期待。孩子只有在厚厚的原版书里,找到心声的共鸣,才能真正爱上英语。
英文绘本和原版小说提供大量语言样板,让孩子摆脱语言贫乏。作者笔下的英文,是孩子从来没想过、没见过的,正是通过阅读,孩子才能认识到,原来英文饱含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用以描绘、叙述、形容千奇百怪的情绪与感受。
4
在2007年,北京高中生去美国读本科的风气,远远没有现在普及。在那一年,我辅导过六名重点校高中生,去香港考点参加美国高考(SAT)。由于美国高考(SAT)是美国本土孩子参加的考试,所以,中国孩子与美国孩子,用一张卷子“同台竞技”。欣喜的是,我辅导的几个孩子,都在SAT拿到满意分数。
这几位高中生,从小学开始,就在家人或家教指导下,逐字逐句细读过好几部英文原版书。正是因为他们在小学阶段打下扎实的英语基础,才能在中学阶段,有更多时间安排数学、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并为高中毕业顺利对接国外本科教育,打下扎实的语言基底。学英语,就像人生,想今后怎么收获,现在就怎么播种。可以这么说,孩子从小阅读原版书的经验,就是留在孩子身上的种子。我们期望孩子具备“人文心、科技脑、中华情、全球观”,这些目标的实现,起始于大量中文、英文书籍的阅读。
孩子学英文,是一系列模仿和借用的过程。孩子读英文小说,就好像在扮演书里的角色,用这些角色之口,去讲一些话。书里不同的角色,说话会有不同的语气和措辞:有清净的、絮叨的、憨厚的、冷峻的、枯瘦的、丰润的,透过这些五彩缤纷的文字风格,让孩子自己去体会、揣摩、了解不同话语的含义。
文章开头,我提到一位普通生妈妈的苦恼。文章最后,我分享另一位牛娃妈妈,跟我聊过的一句宝贵经验:
小时候,读几部英文小说,到初中再练口语,高度与效率,比低龄时反复练习几句话要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