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有一天我妈跟我爸到北京来看我,回去的时候非要坐火车。我妈还买了一张便宜的早上八点钟的火车票。我就问我爸我妈为什么要这样?他们开始说坐飞机害怕晕啊,后来我妈悄悄地给我算了一笔账。她说,一张机票飞回广州要一千多将近两千块钱,火车只要几百块钱就可以了。对他们来说,无非就是多花点时间。算下来其实还是钱。所以,我觉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父母这一辈对于财富,他们的计量单位还是很审慎的。在他们的人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以“十元”和“百元”来作为一个钱的计数单位的。而我们,很不幸,去到了一个相对通货膨胀的时代。在我们的记忆里面,就是按“千”和“万”来算钱的。所以,成本概念在心智模式上是有一个不同的。所以,他们就能够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最后还存点钱。
吴:时间到哪儿去了?钱到哪儿去了?这是一个特别朴素、特别古老,但是又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到底到哪儿去了?差别其实就是价值观决定价值,就是你价值观里头的源代码决定了你最终能够拥有多少价值。比如说,我们存不下钱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首先是没有预算。你说的你爸妈这个例子,那是单次,但是她的单次的支付背后是一个整体的,她有预算的。今后三年、五年,她有一个计划的,我们没有。有这个计划了以后,你花钱的尺度就自然会很不一样。
冬: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经历的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但是我觉得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是不再挣钱的人。就是他们只是领着一份固定的退休金,所以他们会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个钱要掰着手指头用。而要在挣钱的人,他总觉得还可能能挣钱嘛。随着我年岁渐长、头发开始有点花白,我现在也开始慢慢地成为一个越来越像我父母那样的人,觉得好多没有必要花的钱其实也就不怎么花了。
吴:这里头有一个特别不一样的算法,我们以前讲到过“面死而生”。面死而生,其实就是说,当你想象你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用最终的这个结局来作为你观察现有资源和做各种计划的一个参照系。它自然会产生一个优先级。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参照系的话,优先级是排不出来的,你会觉得什么东西都是重要的。
冬:把时间倒过来看这事儿啊,的确会产生很多很有趣的情绪和价值观反应。这两天我看了一部很让我感动的电影,很想跟你分享,叫做《昨天的我与明天的你谈恋爱》,是个日本电影。它讲述了一对20岁的年轻人在地铁里面认识了,然后呢,这个男孩子第一次牵这个女孩子手的时候,这个女孩子哭了。为什么她哭呢?后来谜底揭开,原来这个女孩子是从另外一个平行宇宙空间来的,她的时间是倒着走的。这个男孩子第一次握这个女孩子手的时候,对于这个女孩子来说,是她的最后一次握手。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因为它是个电影嘛,所以它可以把这个电影正着演一遍,然后再从这个女孩子的顺的视角再演一遍。于是,当这个男孩子意识到他们俩是这样一个相错的空间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这个男孩子越到他的后面的时间,他们这两个人每五年能碰到30天。故事发展到后半段的时候,这个男孩子对于每一个场景都非常珍惜,因为他知道这是他快要结束的时间了,他只有30天的时间。那个女孩子反倒是每一天都像新的一样,又倒过来了。后来这个电影又用这个女孩子的视角演了一遍。这个故事情节我还很难用语言来讲,因为大家很难立刻理解这件事情,但是我建议大家看呢,是看到了一件事情,当你能够站在终点往回倒着看这件事情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好多事情你会很珍惜。比如说,我曾经看过一篇冯小刚导演的采访,他说其实一个导演一辈子能够拍的电影的总数也是有限的。如果你觉得我这一辈子大概能拍100部电影,那么我再拍的新的一部会减少那个额度,不是我多拍了一部,而是我又可能少能拍一部。于是他会很珍惜每一次新拍的这一部电影。因为他是从减法来看这件事情,而不是从加法来看这件事情。我用这个故事来回应刚才你说的那件事情,当你从倒着来看一个问题的时候,你的情绪反应模式和价值判定模式是截然不同的。
吴:所以有一本理财的书里头讲,你要学会理财,第一件事情要敬畏金钱,要敬畏它。你以一种浮皮潦草的态度对待钱的话,钱跟你之间是不可能形成一种密切的关系的。你可以随手抛掷,你觉得你是在花费,其实是用到了一些可花可不花的那些事情上。
冬:每一天早上醒来的时候,我有一种很强烈的就是说,哎呀,又是此生对于我来说最年轻的一刻,就是当下,下一刻又是最年轻的一刻了,慢慢慢慢老。有了这种心情之后,我会特别珍惜每一次的各种事情。所谓的一期一会可能就这样。听起来是有点伤感,但是它会让你产生一种节约感。
我从此引申出了一个思考,当一个国家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候,其实很多人会开始产生一种老年人的理财观。并不是说因为我们的父母是从比较穷的那个年代过来的,而是随着我们慢慢慢慢年纪大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跟他们一样的情绪。
吴:当你以这样一种视角来看每一天的时候,你对这个时间和金钱的敬畏的程度就完全不一样了;当你对它的敬畏程度不一样,你使用它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冬:视角一变,世界就变。
吴:我们对金钱的感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Kalyanaram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就是:我们对价格的合理性的判断来自于我们的记忆。你觉得一个东西贵和不贵,如果你过去在这件事情上没有消费、没有购买体验的话,你是很难判断它贵还是不贵的。比如说,现在让你买一架最新出的直升飞机,多少钱?你是没有判断的,因为你以前没买过。
我们的父辈,由于他们有一个对于价格的记忆的参照系,他们花钱的时候非常的谨慎。
我们老家有一句话,如果翻译成普通话,叫“相赢穷”。我跟你比较一下,最后我赢了,也就是便宜的意思,便宜穷,简单地说。就是买东西的时候,买便宜的东西能把你买穷。
冬:现在不是有各种的淘宝啊、京东啊,各种的算法,告诉你各种的券。为了贪便宜,花了很多钱。
吴:这些网站在出售什么?其实不重要。它在出售的唯一商品就是便宜感。
冬:我在中欧读书的时候,有一个教市场营销的老师说,人性里面有一个很强烈很强烈的冲动,就是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这是人性里面的。就是本来没什么的,但是告诉你说这个东西如果你没有占到便宜,哪怕是你本来已经很有钱了,你就觉得这个东西你没有占吧,你浑身难受。为了占这个便宜,你还得花出更多的成本,但是你在所不惜。现在呢,由于各种的算法,各种的消费的陷阱,各种的勾引,各种高评低价产品、引流产品的出现,加上各种的抽奖促销,再加上各种的连环套,令到我们其实在无意义当中,因为便宜,因为有券,因为还有好处,买了许多根本不需要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反而造成了我们在财务上的超支。
吴:但是我们为什么要买呢?我们每天在买什么?就是在买便宜。便宜穷,往往是因为我们要花大量的钱去满足我们占便宜的感觉。在人性上,我们跟父辈是相通的,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世界里头,没有那么多的机关,没有那么多的圈套,让他们不断地为大量的便宜买单。
冬:还有另外一种让现在的年轻人存不下钱的原因,就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仅仅为便宜买单,还为很多摸不着的那些故事在买单,比如说情人节。
吴:造节促销嘛。情人节就是当年的一个贺卡公司为了把那些在圣诞、元旦期间没卖完的卡给销售掉,给下面下了个命令,给你们一个半月的时间,必须得卖出去。这些东西又不像牙膏、牙刷,过了这个时间,它就卖不出去。二月份只有28天,一个半月,也就是说在2月14日以前必须把这些东西都给卖出去。然后他们就找了一个中世纪的虚无缥缈的故事,就造了这么一个节,果然销售一空。从此以后,这个贺卡商就把这个节日给固定下来了。
贪虚荣、占便宜,这是花钱的两大主题。我看一个统计数字,在上海,谈恋爱,就是情人约会一次的平均消费,484元。一个星期见一次面不多吧,那就是接近2000块钱。这还是吃饭啊,看电影啊,不算购物,还是挺高的。关键是什么,现在吃饭是不拿筷子拿手机。先拍,然后说某某餐厅的这一道新菜真好,这个主要是要发朋友圈嘛。有一个说法,朋友圈是咱们老百姓的名利场,或者用英文的直译就是咱们老百姓的虚荣博览会,24小时在线的虚荣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