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区里组织了语文大教研,下午一点多出发,六点多回到学校,整个下午很累,但头脑风暴一直进行中。
文言文,语文学习的重点,亦是学生们叫苦不迭的存在,学会是个难题,巧妙地学会更是个难题;教会有些枯燥,教好没那么容易。一直在思索,但是并没有很好的办法,常规教学谁都会,想要出彩不容易,比如今天这节课。
评课需慎重,因为每个做课老师都是特别认真特别用心,反复打磨,只为呈现出最好的样子。只是,我们想要的好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应该是一见倾心,再听念念不忘,三听更是由浅入深,思维的广度、文化厚度都得有吧,这又谈何容易。
今天这节课初听是干净的,也落得很实。文言文教学终究还得扎扎实实地、慢慢地进行,这是谁也无法回避的问题。可是作为一节公开示范课,切口选择上还是有些问题。《陈情表》的最后一个课时,可以讲字词,但只能是复习或是导入,引到情感把握上,以及李密是如何表达这份孝情的。一语立骨,一节课还是应该选择一个点,清晰连贯穿起来,最后升华一下,一节课要有重点有层次有亮点,更要让学生有收获。前边课时,应该对文言现象有所讲解,最后一个课时由表层的文言知识进入到对情感的把握,最后再由情感的表达,总结其写作技巧或者是孝道的现实意义,均可。
文言文的难讲便在于此,讲字词难免枯燥,讲思想有时又有文言词语的束缚,出彩极难。但我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的反思,我想让我的课堂成为什么样子,就得向什么方向努力。
一,文言现象必须过,字词怎能扔一旁。既然要让中国的古典文化传承下来,文言文的学习就必不可少。时代的隔阂,内容的枯燥,总是让人疲于应对,但是细扣之处,基础夯实之时,缺了这,不过是无源之水,岂能久矣。
二,思想高度总要寻,文化之脉不可断。文言文若只停留于字词表面,也难免失了语文教学的本真。说到底,我们学一篇文章,是透过一篇文章,领略那属于作者个人的思想,以及因文本解读而生发出来的属于读者的思想。这样,思想便活了起来,因为这种传承与碰撞,文言文便有了生命力。
三,写作技巧不能丢,实用应用要并存。思想脱离现实,终究是丢掉了生存的泥土。语文,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势必还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应用能力,甚至小到高考的成绩提升上,或者是到社会上、工作岗位上,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我们语文课堂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说也不会写,又怎能怪别人总是轻慢我们语文学科呢?所以,以《陈情表》为例,其写作的技巧,尤其值得思考,李密做人谋生得能力更值得我们与学生分享。若能与现实紧扣,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也不失为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