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在一起,会因为有了陪伴的实践,而忽视了理论的学习。因为之前做早期教育和自己一直崇尚科学育儿,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比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不打不骂,培养男孩300个细节》、《想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我和女儿的钢琴课》、《爸爸的高度决定孩子的起点》、《妈妈的情绪决定了孩子的未来》……都在书架上摆得整整齐齐,一直想看,都没有看完。
离开了孩子,又总想着如何补偿,通过视频聊天沟通情感,给他添置他喜欢的或者需要的物品,给他做水果干寄回去作为零食……这时,也终于可以在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学习家庭教育。
最近这几天,有很多朋友开始知道我来深圳,有的祝福我,有的却质疑我放弃孩子,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情。
我妈妈也会茶余饭后,说很多人在说:“杨安杰,你是个没妈妈的人!自从生了我,从来没管我!”
呵呵~这五年来,我做的一切都是另一部电视剧的情节么?这样不负责任貌似开玩笑的话,特别低级。一,为了显示自己的价值;二,于孩子的感受不顾,对他会产生恶劣的影响。
我曾经,一直到二年级都不是在父母身边。我记恨过么?相反,我感谢吃百家饭长大,我感谢那种从小自我对话的能力,从而无论现在面对如何的困境,都可以屹立不倒。
孩子爸爸,从出生以后,在身边么?我的孩子并没有缺失父爱,因为我从来不会说“你爸爸不要你!” 同样是父母,为何对于母亲就是如此的苛责?承担最多,承受也最多。
很多事情,我不想辩驳。关于孩子的事情,家庭的事情,我的事情……我不是一个麻木的人,自私的人。我已经思量了很久。来这边不是拍拍脑袋就决定的。所有的权衡导向都是指向最终决定。
当很多人觉得自己的陪伴很有价值时,就会无端指责他人的教育方式。而这个世界,教育的方式和沟通方式从来都不是一家之言。也许你考虑的是现在,而我考虑的是未来。
面对这样的质疑,我以前就会搬出很多案例,特别是我朋友圈记录着我和孩子一起告知生命神奇的过程。很多人会很羡慕杨安杰,妈妈总能和他一起创造很多新奇的回忆。而孩子的懂事,正因为和他的沟通方式是正向的、诙谐的、自由的,所以他会如此内心富足。
现在,我不喜欢去反驳她们。因为她们也是关心,只是没有参与,所以没有体验感。子非鱼,焉知非乐?现在我会笑而不语,做当下事,加快前行的步伐,和孩子在不同的空间,完成自己的使命。我从未觉得我们分离,就像很多亲人去世一样,她们从未觉得离开,并不是自欺欺人,而是心中有爱,从未被冷落过,这份爱从未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