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千字文6
登岛打卡第5天
读的什么书:《为何家会伤人》
阅读有效时间:10分钟
阅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没有困难
阅读有什么收获:
我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分离的一生。无论分离有多疼,我们必须这样做,因为——分离和爱同等重要,它们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主题,它们一起作用,让一个人成长,让一个人成为他自己。
拒绝分离,就等于拒绝成长。懂得分离的爱才是“真爱”。因为父母必须主动与孩子分离,这样才能促进孩子的人格成长,并让他最终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亲子关系如此,师生关系、情侣关系等亲密关系也莫不如此。
幼儿时期,因为父母的放手,我们离开怀抱学会了走路。随着成长的脚步,父母一步步地放手,让我们学会奔跑,学会独处,让我们离开家去上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步步地成长,在这样的放手中,我们学到了更多。然后,父母放手,让我们组成属于自己的小家庭,生命循环,开始面临新一轮的放手。这每一次的放手,我们迈出的每一步,实质上都是一次分离。
分离是一生的主题,在人生每个阶段,我们都会遇到重要的分离。
分离有三种模式:
第一,成熟分离。一边给予爱,一边坚定地告诉孩子或亲人,你是你,我是我。在这样的分离中,关系仍然亲密,但关系中的两个人都拥有独立而健康的人格。
第二,拒绝分离。这样的关系不一定亲密,可能还非常恶劣,但关系中的两个人必然会黏在一起,仿佛在演爱与恨的双簧戏。
第三,单纯分离。虽然名义上是亲人,但拒绝爱与亲密。如果两个人都是成人,这种关系很难维系,如果是亲子关系,那么孩子会遭到难以挽回的伤害。没有分离,孩子不能成人,没有爱,孩子一样不能长大。
在生命的不同时期,我们面临不同的分离,但所有的分离都没有逃离以上三种模式。人生中的第一个分离是分娩,这次分离让我们获得生命。
第二个分离是与妈妈“分手”,这个分离让我们认识到,妈妈是妈妈,自己是自己。只有分离才能让幼儿成为自己。谁最爱他,谁的爱与分离就越重要。所以在这个分离的过程中妈妈的作用很重要。一方面,要向孩子传达爱意,让孩子意识到,尽管分离了,但妈妈还是爱自己的。另一方面,又要温柔而坚定地传达分离的信息,因为只有完成了分离,孩子才能成长,才能长成他自己。
第三个分离是与家的分离。这一过程从幼儿园开始知道我们成人才结束。成熟分离是爱家,但又喜欢独立;拒绝分离是恋家,无法独立;单纯分离是逃离家庭,拒绝与家庭继续保持联系。这样的情节放到生活中,就产生了恋家的孩子和一心想要逃离家庭的孩子。
前两个分离分别在出生时和婴幼儿时期完成,我们通常认为,孩子还小,他什么都不知道。但在生命初期形成的分离的模式却有可能延续下来,在生命随后的一次次分离中重现,不断强化这种模式,也不断显现它的影响。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确是在工作中遇到一些有分离问题的孩子。
有这样一个男孩,他的母亲腿脚不太好,但是始终坚持亲自接送他上学放学,从上幼儿园到现在快要上初中了,风雨无阻。每天牵着孩子的手送到学校,放学前早早地等着接孩子。如果不是现在学校有规定,这个妈妈会一直牵着儿子的手把他送到教室门口,放学时也一定是等在教室门口的。这就是典型的拒绝分离。现在孩子还没有进入青春期,还没有开始反抗和叛逆,但有那么一次,当松开妈妈的手走进校门的时候,我听见这个孩子轻轻地松了一口气。可见,其实他也不情愿这样的接送的,只是目前无力反抗。但我们也不难想见,到了青春期,他会和妈妈产生多么激烈的冲突,而一旦离开了妈妈他又会表现出怎样的不适,双方相爱相杀,互相伤害又彼此离不开。
在青春期的孩子当中,见到的更多是单纯分离的情况。这些孩子迫切地想要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掌控。他们会想办法考到一所需要寄宿的学校,或者离家出走。即便是这样,在节假日也往往不愿回家。虽然在他们的表达中,不愿意回家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实质都是一样的:孩子想要分离,而家长拒绝分离。
中国的家长太过重视孩子,始终不愿、不舍得与孩子分离,于是导致了孩子过分依赖家长,无法独立生活,或者特别的叛逆,离家出走,仇恨家庭。
可最终,所有的家长都会与孩子分离,终究是要完成分离这一课的。完成得好,双方相安无事,孩子健康成长;完成得不好,影响孩子人格的成长,最终造就不幸的孩子和不幸的家庭。但遗憾的是,书中只是介绍了分离的不同模式,分离的几个阶段,却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些可行的,或者有参考意义的方式方法。所以具体怎样做才能达成成熟分离,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