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这无头无尾的一句话,却历来为人所称道,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说『二语艳称古今』,可能会有人觉得此句过于简单而不足道,但自古名句,多是简单而无过分辞藻与典故,但又能勾勒出动人景象的。
想起当初高中时,有不少古诗文都要背诵,于是那些用文言写就的篇章在我看来就成了无数方块字的堆砌,而无暇体会其中深意。但现在以前教材出现过的古文,却有了不一样的体会。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从最开始至悲之语到『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颖之上,以待馀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一句,好像情感变得十分平淡了,但读起来却感觉比前面着力言悲时情感来的更深些。
而《项脊轩志》,归有光之母一句『儿寒乎,欲食乎?』便感觉到了平淡字句里的真情,而读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免抚书而叹,体会其中无以言表的情感。其他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等文,也皆是极佳之作。
我向来不喜欢歌功颂德之作,像司马相如《封禅书》那样的作品,带给我的体会远不及张岱一句『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来的深切。
回到正题,『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在网上搜索所看到的,多说为吴越王钱镠写给他的妃子戴氏的书信里的一句,但没有出处,所以不足为信。就我目前所能找到的资料来看,最早应该是苏轼的《陌上花三首·并引》:
陌上花三首·并引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
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軿来。
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
据《咸淳临安志》可知——九仙山,在杭州城西二十里。苏轼在那里听到了一首民歌,感其含思宛转,于是易之为诗。那么这里面的吴越王是谁呢?《苏轼诗词选注》里注云:吴越王妃,吴越王钱俶之妻。但没有给出什么凭据,我们还需要自己寻找答案。
第一代吴越王钱镠从一穷小子打杀出一片天下,到了钱俶已是第三代,也已经是最后一代吴越王,随后钱俶拱手把地盘让给宋朝,换来了柳永所说的『钱塘自古繁华』
《苏轼诗词选注》中说这首诗是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作,此时距钱镠去世已有一百四十余年,据钱俶去世也已经过了快一百年了,吴越国还在世之人确实如苏轼所说是『遗民几度垂垂老』了。
在这三首诗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教缓缓妾还家。』一句,《苏轼诗词选注》里注释这里引用了《孟子》:『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这句话的典故,钱俶曾数次去宋朝,如果这里的主语是吴越王的话,那么就应该指的是钱俶。
可明末的《西湖二集》,却认为这里的钱王是钱镠,清代王士祯的《香祖笔记》、《带经堂诗话》也认同此说,这与我们上面的结论截然不同。
从吴越王入手似乎并不能找到答案,那么从吴越王妃入手呢?
翻阅《十国春秋》里的列传,钱镠原配为吴氏,安国县人。钱俶原配则为孙氏,钱塘人。安国县是哪?现在的浙江似乎并没有叫安国之名的地方,但《咸淳临安志》云:吴越王改临安县为安国县。由此可知安国县就是临安县的改名而已。
对照苏轼所说『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既然这里的吴越王妃家本在临安,那么这句话是出自钱镠给夫人吴氏的书信的可能性更大。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田间小路的花儿开了,你且慢慢欣赏,缓缓归来。
那么,这个陌上花可能会是什么花呢?
南宋的《咸淳临安志》有一小节为花之品,记录宋朝之时临安附近常见的花,南宋与吴越国时间相差并不远,按理说花的种类也该差不多。所以我就举几种南宋时临安常见的的花。
在当时临安的田间小路上会出现的花
碧蝉
滴滴金
棣棠
锦带
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