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阻抗呢?
阻抗是指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否定咨询师的分析,拖延,对抗咨询师的要求,从而影响咨询的进展,甚至使咨询难以顺利进行的一种现象。阻抗在本质上是求助者对心理咨询过程中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精神防御与抵抗。它可表现为对某种焦虑情绪的回避,或是对某种痛苦经历的否认等。
二、阻抗产生的三大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1、阻抗来自于成长的痛苦:多数求助者在咨询过程中都会产生某种变化。虽然变化的程度可能不同,但不论其变化大小、程度如何,成长中的变化总要付出代价,总会在消除旧有的行为习惯、建立新的行为习惯时伴随着痛苦。
(1)开始建立新行为、新观念、新思维的问题:这需要深刻的反省,瓦解自己过去相信的、习惯的某些东西是痛苦的,求助者需要转变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总是寻求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和接纳,求助者可能也需要承认自己在欺骗自己。
(2)结束或消除旧行为的问题:求助者可能必须停止那些他很喜欢的行为,例如饮酒、自己怜悯自己、操纵他人、退缩行为、无所事事的浪费时日等。求助者可能需要不再假装,在咨询中要使他们不再“演戏”,需要改变这种引人注意的行为方式。求助者可能需要面对一种痛苦的抉择,在有些情况下,求助者与他人关系的发展出现了异常不利的情况,可能这种关系对求助者来说很重要,但不结束这种关系发展下去却会更糟。
2、阻抗来自功能性的行为失调:指失调的行为最初是偶然发生的,因其使某方面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行为发生的次数增加,以致固定下来。
(1)阻抗的产生源于失调的行为满足了某些心理需要,即求助者从中获益。
(2)阻抗的产生源于求助者企图以失调的行为掩盖更深层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3、阻抗来自于对抗咨询或咨询师的心理动机
(1)阻抗来自于求助者只是想得到咨询师的某种赞同或反对意见的动机:有些求助者在走进咨询室前,对自己前来求助的事情已经做出了某种决定,其咨询的目的只是来寻求咨询师对其决定的肯定或反对,他们自己并未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有的求助者咨询的目的并非为了改变自己或解决已有的问题,而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应该收到批评或惩罚。
(2)阻抗来自于求助者想证实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价值或咨询师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动机。
(3)阻抗来自于求助者并无发自内心的求治动机。
三、阻抗的表现形式有哪四类呢?
1、讲话程度上的阻抗
(1)沉默:表现为求助者拒绝回答咨询师提出的问题,或有长时间的停顿。它表示了求助者对于心理咨询的某种强烈抵触情绪,需要咨询师耐心解说和真诚的态度才能消除。
(2)少言寡语:通常以短语、简单句以及口头禅(如嗯、奥、啊)等形式表现。常见于那些被迫前来接受咨询及对心理咨询充满戒心的求助者
(3)赘言:求助者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滔滔不绝地讲与咨询无关的话。它多是无意识的,在积极回答咨询师提问的表象后面隐藏了某种潜在动机,如减少咨询师讲话的机会、回避某些核心问题、转移注意力等。
2、讲话内容上的阻抗
(1)理论交谈:指求助者竭力用心理学或医学上的术语与咨询师交谈,这是求助者对咨询师的某种疑虑及其企图加以控制的欲望,这也是求助者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手段之一。
(2)情绪发泄:指求助者对于某些咨询内容的强烈情绪反应。可表现为大哭大闹、泪流不止,或不自然的大笑,这是在避开使求助者感到焦虑或精神痛苦的意念。按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这表现了个体对于重新体验痛苦经历的焦虑与抵触情绪,如人们在谈论某些痛苦经历时,常伴有烦躁、易怒、爱哭等情绪反应。
(3)假提问题:指求助者通过向咨询师提出表面上适宜但实际上毫无意义的问题来回避谈论某一议题或加深某种印象。假提问题也代表了个体某种自我保护的需要。
3、讲话方式上的阻抗
(1)心理外归因:指求助者将其某种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原因完全归结于外界作用的结果,而回避从其自身的角度加以认识,它严重阻碍了求助者的自我反省,使其将一切错误客观化,并将所有责任推到外界,而不能认识到自身的问题。
(2)健忘:指求助者在谈论感到焦虑和精神痛苦的议题时所表现出的遗忘现象。它是求助者对于某种痛苦经历长期压抑的结果。
(3)顺从:指求助者对咨询师所讲的每一句话都表示绝对赞同和服从,使后者无法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由于顺从所具有的隐蔽特点,常使咨询师不易发觉求助者潜在的阻抗作用。
(4)控制话题:指求助者在会谈中,一味要求咨询师讲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而回避自己不愿谈论的话题。这样做也是为了减轻其因谈论不愿谈论的问题而产生的焦虑。
(5)最终暴露:指求职者故意在咨询会谈的最后时刻才讲出某些重要事件,使咨询师感到措手不及,从而借以表达他对心理咨询的某种抵抗。
4、咨询关系上的阻抗
(1)不认真履行心理咨询的安排:包括不按时间前来咨询、或借故迟到早,不认真完成咨询师布置的作业、不付或延付咨询费等。
(2)诱惑咨询师:指求助者通过引起咨询师注意其言行、装扮等来影响心理咨询的进程,并加强自己在心理咨询中的地位。
(3)请客送礼:在一定程度上,请客送礼也可以表示求助者的某种自我防御需要及其控制心理咨询关系的欲望。
及时发现阻抗并积极、有效地加以认识,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强化求助者自我暴露与自我变化的关键。传统的精神分析学说十分重视阻抗对于自由联想的影响,并将对此的解释与领悟当作精神分析的重要目标之一。
四、如何处理阻抗现象呢?
1、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解除求助者的戒备心理:咨询师即便发现了阻抗所在,也不能认为求助者是有意识地给咨询设置障碍,通常是不自知,被动的。咨询师对求助者首先要做到共情、关注与理解,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咨询气氛,解除对方的顾虑,使其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对阻抗的处理。
2、正确地进行心理诊断和分析:求助者最初所谈,可能仅仅是表层的问题,咨询师若能及早把握其深层问题,将有助于咨询的顺利进行。咨询师首先应对求职者的人格特征有明确的认识,其次利用可靠真诚的态度及高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取得对方的信任,排除会谈的阻抗。
3、以诚恳的态度帮助求助者对待阻抗
咨询师一旦确认存在阻抗,可以视情况把这种信息反馈给求助者。但一定要从帮助求助者的角度出发,并以诚恳的、与求助者共同探讨问题的态度向其提出。咨询师进行信息反馈时实际上要做这样几件事:首先是告诉对方某处可能存在着阻抗;其次是争取得到对方对此的一致看法,确认阻抗的存在;进而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解释阻抗。这样去处理各种阻抗问题,有助于减轻求助者的紧张、焦虑,使之以合作的态度共同探讨阻抗问题。
4、使用咨询技巧突破阻抗
咨询中常常遇到的阻抗是求助者不愿意付出努力进行改变。咨询师要突破阻抗,首先要识别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还应具备相应的技巧。求助者想改变自己,有明确的动机,但动机需要通过行为才能实现目标,而求助者缺乏的就是行为,不愿意付出行为努力,故而没有实现目标。求助者可能自己都不清楚问题所在,总在强调“改不了”“做不到”,并形成暗示,反过来强化了,最终导致恶性循环,致使问题依然存在。咨询师可以通过“面质”技术进行发问,暴露求助者存在的矛盾,促进求助者的统一。阻抗是求助者对于自我变化、自我暴露的精神防御,“改不了”“做不到”成为不去努力的“挡箭牌”,这是阻抗的本质原因。
应对阻抗的主要目的干在于解释阻抗,了解阻抗产生的原因,以便最终突破阻抗,使咨询取得进展。突破阻抗的关键要调动求助者的积极性,使之能与咨询师一同寻找阻抗的来源,认清阻抗产生的根源。弗洛伊德认为克服阻抗,解释是重要的武器,要分析、解释阻抗的表现和性质,并向求助者说明无意识阻抗的真实意义,反复进行长期的修通工作,直至求助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