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沦陷,青壮年男丁几乎全部被德军关进集中营,劳动力缺乏导致大片农田没有人耕种,小麦短缺。
没有小麦,面包依旧还得做。面包师傅父布瓦拉那绞尽脑汁,在面包里放入土豆、燕麦、荞麦用来代替小麦。粮食短缺时,野菜、能吃的树叶都会被磨成汁做成进面包里。
布瓦拉那师傅的技艺日臻成熟,出炉的“杂粮面包”个个披上了黑色的外衣,成为战争饥荒年代人们餐桌的美味佳肴。
战争结束后,一切慢慢地繁荣起来,街上又像以前那样红火,制作面包的糕点房也多了起来。
这些面包房的面包个个烤得白白胖胖,上面加满了各种各样的配料,不仅好看,味道更是没得说:
有的上面有红色的西瓜,充满了水果的香味;有的上面刷了一层花生碎,吃起来香味扑鼻;有的上面布满了奶油,口味浓郁。
可是30年过去了,布瓦拉那师傅依旧像在战争年代那样制作着他的粗粮面包,只不过是面包房里多了两个伙计。
一日,布瓦拉那5岁的孙女拿了一块水果面包,一边吃一边说:“爷爷,你是不是不爱我?总是做这些我不爱吃的黑乎乎的面包?”
布瓦拉那被逗得哈哈大笑。
终于,布瓦拉那40岁的儿子忍不住问起其中的原由,布瓦拉那捋了捋胡须,慢慢说道:
“来买粗粮面包的有很多都是回头客,实在不忍心放弃这帮老朋友,所以才一直坚持做。”
世事难料。
随着时间推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国的人均面包消费量从900克下降到了300克,好多面包店关了门。
唯独布瓦拉那老爷爷的“粗粮面包”因为符合现代人低碳饮食的理念,销量一直都在增长,成为了面包行业的老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