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乎不玩朋友圈,因为,每次看朋友圈,我怎么都觉得自己很不爽,我以为,只有我不爽,所以,蔫蔫儿没敢吭声,直到有一天,我看到《新周刊》主题赫然写着——滚蛋吧,朋友圈!于是顿时释然,原来大家都一样。
圈里人晒着各种开心,似乎他们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生活中所有的猥琐、逼仄、尴尬似乎都被裁剪了,所剩下的,是生活局部的真相。敬而远之的领导、点头之交的同事、久不联系的亲戚、一面之缘的朋友、话不投机的同学,再加上为了付款发红包加上的打印室人员、快递小哥……这个叫做“朋友圈”的地方,越来越大的扩充着你对于“朋友”的外延,突然让你感觉寂寞,寂寞地没朋友可交。最关键的是,你会被各种晒幸福刺激出来某种说不出来的负能量,你加班,他度假;你带娃,他逛街;你面条,他海鲜……没完没了控制不住的对比,衬的自己生活窘迫,内心阴暗,人生的辛酸仿佛全集中在刷朋友圈的一刻,嫉妒不可耻,关键是它像一只不断结网的蜘蛛,以你一己之力,如何抵抗整个一张网的浮夸?有一种剧毒叫“朋友圈里,每个人都过得比我好”,这毒素是种屏蔽、拉黑之后仍然挥之不去的精神困扰、心态失衡。
你以为“朋友圈”是交朋友的地方吗?你错了,部门组建的微信群无时无刻不在分享各类工作贴,晒辛苦,晒成绩,但几乎从不沟通生活、家庭和孩子,更不要说互相调侃和问候。当晚上十点多微信群里“叮——”地弹出一篇创业工作长文的时候,老公悻悻地说:你们这群人,工作太拼命了!
互联网让世界天涯若比邻,但似乎很多人都活在封闭的朋友圈里。最早,决定话题的是某个电视新闻,后来是某个微博里的娱乐明星大V,现在则出奇的一致。朋友圈和“10万+”一起,决定着整个城市的话题。我越来越无法忍受各种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好像每篇文章都想让你的生命重新洗牌,醍醐灌顶,其实看多了,就麻木了,点了收藏,藏进了再也不用的垃圾站。
各种圈子,以前所未有的简单方式集结起来,你们似乎要在一起改变自己,改变行动力,改变读书习惯,改变一切你在现实生活中想改却没改了的东西。集结的力量变得无与伦比的强大,可是你会发现,网聚一群人跟现实聚合一群人没什么太大的区别,现实中聚起来聊天,我们叫开会,开会常常跑题,或冗长无趣。朋友圈里也没好到哪去,一群人聚在一起,还是七嘴八舌的扯淡,一人问候一句,就是长长一串,有时候,放下手机一段时间,你再想找点干货,还真是要费点劲,爬楼爬到累吐血,大海捞针一般。圈子真是越来越多,但朋友却是越来越少。
中国人爱面子的程度在这个圈里简直表演的淋漓尽致:理想化的“演员”,爱晒花,晒书,晒美食,晒经过包装的各种生活方式,塑造想成为的自己,在点赞和评论中获得满足;误解性的“演员”,富人哭穷、穷人摆阔、大智若愚,假装高冷;神秘化的演员,发文留悬念,发图马赛克,欲拒还迎,犹抱琵琶半遮面;补救性演员,自称自己各种狗,看似自我矮化,实则求表扬。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技不如人,难免失意。
从刎颈之交到点赞之交,从读完卷书行万里路到假装在国外。中国式社交到了今天,朋友圈从饭局转移到了微信。是时候回归生活了,“把有限的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和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