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嫁衣的人
文/柳青云
我眼中的图书编辑,大抵是“为他人做嫁衣”的角色,但能否做出质量上乘的“嫁衣”,则需要图书编辑的潜心修炼。
曾经读过一段描述图书编辑工作的话:“勤劳朴实,严谨细致,差错丝毫不放。点石成金,炼字为宝,三番斟酌考量。我用慧眼在文海中提取珠玑,我用妙手在书山中寻找锋芒。我是一名编辑,无需著作,自登宝殿。”这段话很好的诠释了对图书编辑的理解,直到今日依然记忆深刻。无论是如今作为一名出版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还是未来出版业中的一名图书编辑甚至是资深出版人,它都将时刻鞭策着自己在出版领域内深耕细作、砥砺前行。
图书编辑在选题策划、文稿编校、封面设计、文案写作、宣传营销直到图书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过程中,逐渐完成了自己作为一名图书编辑所做一本书的使命,有时更像一位精益求精的工匠。
做书过程中必备的专业技能,广博知识,交际手腕,创新思维,心理洞察力,开阔视野,强烈的好奇心等,这些都是一名合格的图书编辑必备的职业素养。然而,再热爱的工作,日复一日也会让人心生倦怠之感。《编辑力》的作者鹫尾贤也说:“编辑必须有乐在工作,为社会工作的志向,优秀的编辑应该用完成的作品来述说自己的志向理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图书编辑,首先就应该立下自己的远大志向。古人常说:常立志,不如立长志。一个人的志向是支撑他在一个行业中能走多远的指明灯,才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坚持下来。
另外,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总会觉得图书编辑应该是那种,坐在办公室翘着二郎腿喝茶看稿子,甚至有时读到不高兴时,摔稿子到办公桌上的人。这位具有35年编辑实战经验的资深出版人,在这本书的第一章便给满揣情怀的梦想家们泼了一盆冷水。其实,真实的图书编辑是那种既要抓耳挠腮做策划,费尽心力寻作者,软硬兼施催稿子,悬梁刺股做编加,还要脚下生风做调研,花样百出做营销,口干舌燥做主播的高复合全能型的人才。
与此同时,图书编辑需要有“完整的人格”,即是多面手。或许是头脑风暴的策划者,创意十足;或许是打杂总管,协调各方;或许是和事佬,对作者、读者、领导、同事和和气气;或许是勤勉者全局人,高屋建瓴、面面俱到。就像鹫尾贤也所说:“编辑是舞台上检场的黑衣人,或者是一种催化剂”。
图书编辑想要做出人类史上“金光灿灿”的作品,除了作者本身的天赋和才华之外,编辑还要有作为伯乐慧眼识珠的独特性。如果图书编辑没有慧眼识珠的的能力,再好的作品或者作者也无法被发现,或将石沉大海。而拥有这种能力之前,是需要图书编辑要具备精深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知识背景。
《一个编辑眼中的<天才的编辑>》中这样写道:“编辑是什么?编辑是要为作者做一切利于他写作的服务,且在文学和写作素养上并不能低于作者的人。”其实,编辑的水平要在作者水平之上,这样才有能力去发现优秀的作者,指导作者,才能建立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另外,图书编辑要有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编辑这份工作是需要有耐心的,板凳要坐十年冷。不然,很难沉下心做出一本好书。
然而,谦虚低调的“隐形”意识也必不可少。当作者颇负盛名,其作品受到市场好评和认可,无论是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收获不菲时,图书编辑要学会低调谦逊,时刻为作者着想,而不是去和作者抢功夺名。《我与兰登书屋》的作者贝内特·塞尔夫,这位杰出的出版人、作家,即使出版自己的作品,他也未曾放自己创办的出版社内出版。他解释说,“出版家出版自己写作的书是很不合乎礼貌的,因为作者会担心出版家宣传自己作品用了过多精力。”他作为图书编辑的谦逊低调,时刻以作者为重的敬业精神让人致敬。
除此之外,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要学会与作者巧妙沟通的艺术,优秀的图书编辑必须能够理解作家、帮助作家,必须能够辨别并欣赏优秀作品,必须知道读者喜欢什么样的书。与作者建立更多的联系,消除作者写作路上的障碍。并且,编辑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协调出版社与作家的关系,在各种协调关系中游刃有余。
如今,编辑的工作环境随着出版环境的变化而变得更加广大,尽管工作流程和过去相同,但每项工作都在变,变得越来越精细化。随着5G时代的到来,技术不断迭代革新,而图书编辑必须更重视时间和成本,同时必须掌握新技术,将出版与新技术更好的融合。以上对于当今出版专业的高校师生、出版行业的从业人员、乃至普通读者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这就是我对出版业图书编辑的一点浅见,希望在未来的工作生涯中,不断磨练自己,精心打磨自己手中的每一部作品,为他人做出质量上乘的“嫁衣”,在出版领域中能够发出一点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简介:柳青云,出版硕士在读,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新研究生时代》杂志副主编。作品散见于《人生与伴侣·智慧》《青少年作家》《新研究生时代》等杂志,「遇见李菁」公众号平台,希望用文字治愈内心,一生只专注一件事。简书ID:柳青云儿。个人微信号:bo-helv,个人微信公众号:风行八千里。摄影:柳青云
原创作品,转载请联系授权,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