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成了今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获得14项提名,追平了当年《泰坦尼克号》的提名,真的没想到这部歌舞片能获得那么多的赞赏,烂番茄好评100%,评分9分,MTC高达91分。如果这部电影能问鼎最佳影片,这将是时隔15年后,几乎被遗忘的电影类型——歌舞片,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上一次被想起还是2002年,那一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歌舞电影《芝加哥》。
2006年9月,美国电影学院用超过500人的评审委员会,给出了一份题为“最好的25部歌舞片”的名单。这份名单中,歌舞片“最好的时光”定格在上世纪,新千年问世的作品仅占两席,就是《芝加哥》(第12名)和《红磨坊》(第25名)。
歌舞片最好的时光是在三四十年代和五六十年代这两个时期。
三四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舞电影有《绿野仙踪》(1939年)、《第四十二街》(1933年)、《礼帽》(1935年)、《相逢圣路易》(1944年)。
三四十年代歌舞片的盛行与电影声音技术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声电影出现之后,人们发现了声音在电影中的魅力,《爵士歌王》的大获成功让很多电影公司纷纷改变了电影制作策略,开始向有声电影发力,歌舞电影成了一片红海。而歌舞片的繁荣是在美国经济危机时,人们只有在歌舞片中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和安静平和,在歌舞片中找到一丝慰藉。
五六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歌舞电影有《雨中曲》(1952年)、《一个明星的诞生》、《国王与我》(1956年)、《窈窕淑女》(1964年 奥黛丽赫本)、《音乐之声》(1965年)。60年代后期,随着Disco和摇滚音乐的流行,歌舞片日渐没落,流行文化对歌舞片的冲击很大。
至此之后,歌舞电影不再成气候,能成为经典的歌舞电影可谓是十年一遇。所以在看到《爱乐之城》后,让人感到欣慰,以为快要消亡的歌舞片类型终于以最佳的姿态回归了。下面来聊聊《爱乐之城》这部电影,这部我刷了四遍的电影,原声音乐听了无数遍,每听一次,电影中的画面都会浮现在脑海中。这就是经典歌舞电影的魅力,无法用言语去形容,也不害怕剧透,因为打动我们的是里面的歌声和舞姿,即使过了多年,音乐一响起,那些情绪、那些爱情都历历在目。
电影一开场,一个将近4分钟的长镜头惊艳无比,也交代了整部影片的故事背景。
故事发生在洛杉矶的好莱坞,男主是个喜欢爵士乐的酒吧钢琴弹奏师,女主是个怀有演员梦的咖啡店员工。与追梦之地好莱坞有关,不得不让人想起影史上最伟大的歌舞片《雨中曲》,男主是电影明星,女主是个舞蹈演员,恰巧,跟《雨中曲》中不是冤家不聚头的设定一样,《爱乐之城》中男女主角的第一次见面也是那么不和谐,所以在很多桥段的设计上,导演应该在向《雨中曲》致敬。
米娅和塞巴斯蒂安两人在车上路上发生了矛盾。
唐为了躲避粉丝的围堵,跳上了凯茜的车,两人发生了误会。
《爱乐之城》里米娅和塞巴斯蒂安第一次跳舞是在一座山顶上,那时夕阳西下,分外美丽,两人跳着踢踏舞。
《雨中曲》中唐和凯茜两人在摄影棚内的夕阳美景下定情之舞,何其甜蜜,而两人也正是跳得踢踏舞。(ps:跳舞的鞋子一模一样。)
《爱乐之城》里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关于关于爵士乐的没落有一段讨论。塞巴斯蒂安跟米娅讲述着爵士乐的历史,言语间是些许惆怅,为自己喜欢的爵士乐逐渐没落,也有些怀才不遇,找不到知己。
《雨中曲》中凯茜不认可唐是优秀的演员,认为戏剧演员才是真正的演员,演员的表演需要台词的功底,唐的电影充其量就是个哑剧,这也为有声电影出现埋下了伏笔,预示着无声电影将退出荧幕。
所以,好莱坞的歌舞片从来不只是讲述简单的爱情故事,它紧跟时代背景,将艺术潮流的变革下人物的“抉择问题”刻画得比较到位,《雨中曲》作为爱情喜剧,人物更加愿意拥抱未来,《爱乐之城》作为爱情悲喜剧,人物更加真实生活化,更愿意标榜独立的个性。相似的电影场景还包括电影中的片场镜头,几个电影场景拍摄交代的真是当下的电影流行趋势和电影技术。
所以,经典的影片总是有一些相似成熟的经典套路,让故事更能打动人。很多歌舞片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经典歌舞片《西区故事》(该片获得当年奥斯卡10项提名)也是讲述的黑道背景下的“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
所以歌舞片最为人称道的就是编曲和歌舞,尤其是群舞的表演,无论在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方面,都是很考验导演的。
《爱乐之城》开场歌舞这种类似于接力式的表演,随着开场歌曲《another day of sun》响起,堵在路上的每辆车上的人被气氛感染,镜头随着人的运动调度,几乎每个情绪、每个动作、甚至音乐跟滑板落在地上的节点都是一致的,不彩排个上百遍,我相信不会有这么完美的表演。
这种看了后鸡皮疙瘩的感觉真爽!当时看了1968年的歌舞电影《雾都孤儿》的群舞也是这种感觉。
随着第二首歌曲《someone in the crowd》响起,女主米娅被三个美女室友邀请去参加派对,希望能让她找到如意郎君,米娅犹豫再三,决定去参加,此处在色彩上服装上更加丰富艳丽,把女孩的性格心情外化,依旧是流畅的长镜头,歌曲节奏和情绪节奏把握非常到位。
这首歌的后半段,因为米娅没有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没有发现人群中的他,心情沉重,这时音乐节奏舒缓,周围飘起了雪花,情绪再次通过道具外化,水中的主观镜头也让人觉得一切都像梦一样,似幻似真。
米娅和塞蒂斯巴安第三次相遇,又开始互掐,却在互掐中找到了一丝默契。这时《A lovely night》响起,两人在山顶的夕阳下斗舞,踢踏舞伴随着音乐的节奏,相互挑逗,趣味十足。
塞蒂斯巴安成功约会米娅看电影,在海边的长廊上,他悠闲地吹起了口哨,哼唱起了《City of stars》:星光之城啊!你是否只为我闪耀。世间有太多的不明了,谁又能明了,这究竟是一切美好即将降临的预兆,还是又一个终将成空的黄粱美梦。这段歌舞反映了塞蒂斯巴安的内心,他已经对米娅有了爱意,却不知道对方的意思,内心起了一丝波澜。
几经波折,米娅和塞蒂斯巴安约会成功,随着《planetarium》的前奏响起,两人身体变得轻盈,在星光之城的上空翩翩起舞,越飞越高,一直到银河里,配上飘逸的交际舞,整体的感觉美轮美奂。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两人感情如胶似蜜,两人开始对唱《City of stars》,歌词里唱道:Because I just need this crazy feeling. 谁也想不到,两人开始背道而驰,米娅去疯狂追寻自己的梦想,塞蒂斯巴安为了生活安慰,为了两人的未来,做了键盘手,但那并不是他最热爱的,这预示着两人的关系将会有个巨大的转变。
米娅在台下看了塞蒂斯巴安,她发现塞蒂斯巴安并不是真的热爱这种类型的音乐,但却要假装很high。
这让我想起我很喜欢的一部音乐电影《再次出发》里的一个片段:凯拉·奈特利在台下看着前男友将自己歌曲改成流行音乐,伤心离去。有时候玩音乐的和歌星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玩音乐的都很任性,他们为音乐而生,而歌星以音乐而谋生,他们更多是迎合大众。
因为要谋生还是要追梦,两人大吵一架,塞蒂斯巴安缺席米娅的话剧表演成了两人感情破裂的最后一根稻草,而米娅也因为话剧无人问津而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是对的。就在这时,塞蒂斯巴安找到米娅告诉她有个很好的的面试机会,在他的劝说下,心灰意冷的米娅决定再试一次,在这段试镜表演中,《Audition》响起, 借舅妈的故事,米娅讲述自己近乎“飞蛾扑火”般追求演员白日梦的故事,这首歌就是献给那些做白日梦的,做过傻事的,即使做错了被人嘲笑还要再做的人们。酸甜苦辣,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我感觉这首歌的悲伤程度不亚于歌舞剧电影《悲惨世界》中安妮海瑟薇演唱的《I Dreamed A Dream》。
在尾声(Epilogue)的部分,已经是五年后,两人再次相遇,都已完成各自的梦想,却物是人非,没能走到一块。这块的音乐处理很精致,前面是相对安静的尴尬,接下来是轻快的音乐配美好的幻想,从第一次的见面到结婚生子,再到最后回到现实,遗憾不已,远远相望,竟沉默不语,思绪万千。音乐节奏将情绪的起伏拿捏到位,让人很有代入感,在影片的结尾也是唏嘘不已,回不过神来。
这一切竟应了塞蒂斯巴安在海边唱的《city of stars》里的一句歌词:星光之城啊,这是否只是梦一场,无法实现。一语成谶!对啊,为了追梦,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放弃了两人共同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