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论语》,孔子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和治国理念就是“仁”。而仁的思想基础就是孝。
我们都知道,孝就是对待父母的态度。那么,孔子眼中的孝是什么样的呢?
《论语》的开篇就对孝的重要性给出了阐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把孝定性为求仁做人的根本。为什么说孝是求仁做人的根本呢,因为孝是国家稳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在家孝顺父母的人,是不会无理闹事儿的。
那么什么才算孝呢?孔子说:“无违”首先,孝要遵循礼制。无违就是不要违背礼制。具体的说就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生,事之以礼”,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括。但对某一个个体来说,孝是具体的,灵活生动的。 《论语》中主要通过弟子问孝,孔子分别回答来逐步展开他对孝的理解的。
对于孟武伯来说,“父母唯其疾之忧”,不生病,身体健康,不叫父母为他担忧,这就是孝。
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能够赡养老人、叫父母吃饱穿暖就是孝。也是最基本的孝。
对于子游来说,孝是除了赡养父母,还要对父母有一定的尊敬。“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如果仅仅限于叫父母吃饱肚子,而缺乏应有的敬畏也是不孝。
而对于子夏,孔子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有笑脸。“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是发展的,不是僵化的。尽孝也有轻重缓急,也有循序渐进。在生活上,经济条件不好,自己吃不上饭但能好好赡养父母就是孝。身体健康,不叫父母担心也是孝。衣食无忧了却忽视了对父母的心理慰藉、把在外边的烦恼带回家,整天没有笑模样,吃喝再好也是不孝。
孝是一个系统,不是一个阶段,父母不在了,并不意味着孝的结束“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是孝的延续和孝的另外一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