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品类繁多,多年生草本植物,性耐寒,秋来九月,严霜降处,秋风紧,百花坠千叶陨,菊花便显露头角,开始盛放,闻之清香四溢,观朵瓣如丝似爪,有黄白赭红诸色,宜观赏,故有古诗云:“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菊花亦可食用。如屈原晚餐采食秋菊落英,有延年益寿之功效,后人有制作菊花酒,作为滋补药酒饮用,称为长寿酒。制作菊花茶自不必赘言,也可炒菜做粥,有菊花鱼球、油炸菊叶、菊花鱼片粥、菊花羹可查,至于做点心、整火锅,俱不失清淡雅致。因此,宋代《全芳备祖》把菊花夸上了天:“所以贵者,苗可以菜,花可以药,囊之可枕,酿之可饮。所以高人隐士篱落畦圃之间,不可一日无此花也。”
大概因菊花具有百花零落唯菊独盛、漫山遍野不择地长、吃喝用赏浑身是宝的天然属性,才有了东晋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这株中华田园花继而成为隐士的代名词。
《后汉书》中有对隐士为何而隐的诠释:或隐居以求其志,或曲避以全其道,或静己以镇其躁,或去危以图其安,或垢俗以动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说的清楚明了。如上文所说每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个逃离现实归隐田园的隐士梦,但并不是人人归田园居都可称之为隐士,这“士”与日本武士不同,他们可谓是一文一武,隐士作为特殊的文人群体,往往是安贫乐道,离世索居,毫无攻击性,他们更多的是追求内心的圆融通透。想要成为隐士至少必须是知识分子才能称作“士”,即有才学、能做官,招之不去,也不作此努力的知识分子,才叫“隐士”。但有时隐士可能会成为一种悖论:既然被人知晓了,还能称为隐士吗?此外,现如今喊一人为“知识分子”,似乎快成为不文明用语了。
古时人才招聘的方式除考试、荐举外,还有实地察访、隐处求才。有人剑走偏锋,反其道而行之,盯上了隐处求才这个缝,通过假意归隐为自己贴金造势盗名,如卢藏用的“终南捷径”,时人纷纷效仿,隐居终南山上,寄希望于官家招隐,以此求得走上做官之路。一时蔚然成风,令人不齿。
说起另外一种假隐士,较为著名的有姜太公,他隐钓于渭水之滨,愿者上钩,钓上大鱼姬昌,实现了建功立业的宏伟志向,此外还有诸葛孔明,隐居隆中,躬耕陇亩,常以管仲、乐毅自比,三顾茅庐而出,定鼎荆益,三分天下,封侯拜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类隐士只是暂居于山林,观时势变化,伺机而出,一展抱负。
世人所言大隐士陶翁,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其实,陶渊明隐隐仕仕,仕仕隐隐,称其为大隐实为过誉。陶渊明有此美名,盖因那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颇有盛名,后人便送上了这顶大帽子。
陶渊明一生普普通通,官做的很小也没啥功绩可言,当时更没有什么文坛影响力,他弃官归田只是小公务员这份工作实在干不下去了,换一个养活自己和家人的营生而已。碰巧他会干农活,家里尚有几亩地,随后,他彻底融入乡村生活,变成一个庄稼汉,除了爱好闲来无事信手写诗,没有一点所谓的隐士做派,正是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真实的自我实现,才促成了他作为隐士的名分。普通的失意文人“隐士”们,远未达到这般朴拙境界,往往只是徒有隐逸之风罢了。实在是隐士不需被他人唤作隐士,而成为隐士。
衬得上隐士名头的人实在不多,他们都生长在古代,淹没于深山更深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宛如不知名的野菊花,不被刀割,没有烦扰,自然自在,自开自败,自生自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