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最近有一部新综艺在姑娘们的朋友圈里传得很热,《我家那小子》主打跟拍明星真实的生活,并邀请明星的妈妈们在棚内一边看一边唠嗑。
萃花看到钱枫出场的时候,心里一下“咯噔”,他实在是太太太太太能吃了……
刚在外面餐厅吃完
回家又煮了泡面,嫌泡面太素,还要加上鸡蛋和红烧排骨
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健康问题,考虑的结果就是,年纪轻轻就开始吃保健品(酵素)
正常思路难道不是控制饮食+运动么?但是啊,钱枫给出的理由也很经典,道理我都懂,但是……刚刚我又吃了一碗拉面
要知道钱枫曾经也是一枚清瘦的美男子,上海戏剧学院毕业,靠脸吃饭完全ok
好好的钱枫,变成了金戋木风
金戋木风暴饮暴食喝酵素,这种生活状态,完全就是时下年轻人的“朋克养生”啊!
朋克养生,当代青年的一种一边作死一边自救的养生方式。下面这组表情包就表达得很形象↓↓↓
萃花的小姐妹们,谁不是一边加班熬夜做方案写PPT,一边吃大把的维生素、鱼肝油、月见草、氨基酸……
曾几何时,电视广告总是充斥着脑白X、黄X搭档等保健品洗脑式宣传,说实话,像我们这种文艺小青年是不屑于提起一个字的,养生这个话题,老土又带着几分搞笑,就像老爸手里摸出了包浆的保温杯,聊起来太降低自己的逼格了!
然而如今,我们也不得不开始养生,恰好印证了一个道理……
虽说朋克养生是这一两年兴起的叫法,但在中国却早已历史悠久。最早、最知名、最受追捧的,就是流行于魏晋直到唐朝的“朋克保健品”——寒食散。为什么说它是朋克保健品呢?
寒食散又叫五石散,本来是一种治疗伤寒的药,主要成分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与礜(yù)石,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配方。但因为服用以后人会全身发热,精神亢奋,产生一种“我还能再战五百年”的错觉,而广为流传。即便许多服用者因为中毒而身亡,也不能阻止人们养生保健的热情。
书圣王羲之曾留下一幅字帖,说的就是自己吃了寒食散,朋友啊我们改日再约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
大意:信收到了,听说你病情还没有好转,我非常担心,我状态也非常不好,明天日出后我就去看你,不想太早了有雾气。我这会儿正在等待(寒食散)药性发散。王羲之敬上。
仔细看这封信的字,有没有发现什么怪怪的?一会儿是草书,一会儿又行楷
有的字写成连笔,有的又是独字
这种仅仅几十字的短信,一般来说整篇的风格基本是一致的,最多写到后面越写越草,不可能写得像王羲之这样变化多端,忽简忽繁,忽行忽草,小花样一个接一个。just like我们somebody说话偶尔cue一下外语还顺便来了段b-box……
书圣这是不是……太随意了?甚至不能说是随意,好像有点肾上腺素飙升,情绪高涨近似癫狂的状态。即便是当初兰亭雅集,王羲之在醉酒状态时写下的《兰亭序》,也要比它“正常”得多:
可见,写下《得示帖》时,王羲之的状态是不同于常的,联系到他在信中提到了寒食散,很可能就是ke药嗑high了……
王羲之说的“迟散”,是在等待“散发”。要说吃寒食散这个药还挺麻烦的,并不是吃了就起效,关键要等它“散发”,散发了,药才起效果。
人们一般通过走路,加速血液循环来“散发”,走路以后人会全身发热,之后又会发冷,但就算冷也不能穿太多,要衣少,冷食,以冷水浇身,喝酒的话又要喝热酒。
万一散发没发好,就很容易丢掉性命。比如西晋名臣裴秀,据说是因为吃了寒食散以后喝冷酒而逝世的。因为“散发”要少穿衣服、喝酒,以及吃了寒食散容易使人皮肤破损、溃疡,所以魏晋时期的人多都穿宽大的轻衣,甚至裸奔的也有,所以,基本能想象出当时人们的普遍形象:一群裸奔、嗑药、喝酒的朋克ers.
竹林七贤的C位嵇康,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长得“风姿特秀”、“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会弹琴写诗书法绘画,当然啦,也是一位养生朋克,一边大谈养生,写《养生论》讨论了养生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提出养生应形神兼养,重在养神,清心寡欲,守一抱真等等理论。一边嗑寒食散不亦乐乎。
据史学家余锡嘉先生考证,从魏正始到唐天宝之间的五百多年中,服用寒食散的人可能有数百万,因此丧生的也可能有数十万。从现代医学来看,寒食散中毒是典型的砷中毒,寒食散成分中的礜石是砷黄铁矿,无机砷进入人体之后引发慢性砷中毒,就会出现皮损、皮肤表面出现溃疡的症状。
唐朝孙思邈就对寒食散深恶痛绝,他在《千金要方·解五石毒第三》说:
“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有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
他在著录寒食散药方时,用“石硫黄”取代了“礜石”,也很可能是故意的。不过在唐朝,虽然寒食散的热度逐渐褪去,服用硫黄来壮阳的现象又变得十分泛滥,哎,那就是另一件事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