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如种树,只有顺应其天性,假以培育,方能使之成才(材)。
那么,对于儿童来说,他的天性就是好动、好问、好说。然而,你可发现,我们的学校有几个是允许学生课间吵吵闹闹的?我们的课堂上有多少不是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整整齐齐?那些整齐划一的"规矩"难道不是在束缚儿童的天性吗?既然我们的教育行为不能遵重学生的天性,教育的效果怎能不大打折扣呢?
前几天,有个同行朋友吐槽说,他们学校不允许学生在课间自由活动,上厕所来回要排成一行走,值周老师要跟踪监督,哪个学生要是走歪了,是要当场被点名、甚至批评的。他说轮到他值周时,他正在读《红岩》,当时他觉得自己就像渣滓洞里的那个看守——猫头鹰。朋友的比喻让我心头一震。学校这样做的出发点无非有二:一是学生课间自由活动免不了活蹦乱跳,一蹦跳就容易磕着碰着,如此要求可以杜绝安全隐患;二是没有了学生随意活动,校园里看起来整齐美观,说明学校管理有序呀!咋一看,一切合情合理,可怎么就觉得哪儿不对劲呢?一时我也说不清楚。不过,今天读于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第三章:"是师非师,是课非课"后,我明白了:那样的学校太像学校了,反倒让人觉得不像学校——朋友把它隐喻成监狱是过了些,但至少像军队。
试想,让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整天如生活在部队里,坐要有坐姿,站要有站相,他们表面上是服从的,可在他们的内心里会喜欢这个学校,会喜欢这里的课堂和老师吗?
行文至此,我想起了电视剧《虎妈猫爸》中毕胜男的父亲毕大千,他一生在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对学生的严格是出了名的,把很多学生培养成了清北的高材生,他也以此为荣。可是,当他来北京期间,想和他的那些得意弟子聚一聚的时候,打了一通电话却没有一个应邀,对此,他甚是气恼。当初观此剧的时候,我也跟毕老师一样,怒那些学生是没有良心的"白眼狼"。而今,从于老师的书中我知道了做老师不能光有"严",那样太像老师了,还要有"不像孩子的一面"——孩子气。惟有如此,是师非师,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也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我是完全赞同的,有些我也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践过或者正在实践,但之所以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有三:
第一,我没有完全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中解放出来,虽然在某些时候、某些方面努力和学生"打成一片",但骨子里还是居高临下俯视学生的。
第二,我缺乏足够的耐心,做一次两次不成,就会气馁。熟不知是我太性急,不够理解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自己面对的是一群孩子,况且学生与学生也是千差万别的。
第三,正如于老师所言,构建"儿童的语文课堂",考验的是老师的修养与智慧,而在这方面,我是很欠缺的。
总之,我还是太像老师,我的课堂还是太像课堂了。
庆幸的是,当我正在"进"与"退"、"像"和"不像"之间徘徊莫展的时候,于老师就像一束光亮,为我指明了前行的方向,给了我理念上的引领和方法上的指导。
"是师非师,是课堂非课堂",说白了,就是学校、教师一切行为的的准则、一切规则的制定、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天性。以儿童的特点为出发点,木顺其直,人顺其性,岂有不事半功倍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