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常说以不变应万变,但是对于接受方来说,却是以变应不变。同样的问题,不同人的答复却大不一样。
成公二年,晋军从与齐的战斗中凯旋归来。范武子士会的儿子范文子士燮zuihou最后才进城门。士会问儿子所谓何意。“无为吾望尔也乎?”你不知道我盼着你早点回来吗?
士燮说“师有功,国人喜以逆之,先入必属耳目焉,是代师受名也,故不敢。”我们打了胜仗,先入城的必定会收到额外关注,是狐假虎威代替部队领荣誉,因此我不敢。
士会说你这样谦让我就知道你可以免于祸害了。
随后晋景公依次单独召见出征将领。对每个人都说“子之力也弗!”这次胜仗是你的功劳啊。
卻克说,这是国君的教诲,诸位将领的功劳,我有什么功劳呢。
士燮说,这是荀庚的命令,卻克的克制,和我有什么关系呢。
栾书说,这是士燮的指示,将士们效命,我有什么功劳呢。
短短三句话,就把三个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展露无遗。三人虽然都在谦让,但卻克很明显侧重表达是国君英明,选对了出征的人,我也会带兵。看似在谦让,其实却是在邀功。类似学霸考试完以后你和他说,你可真行啊,考那么高。人家和你说,不不不,这是老师教的好,同学们给了我一个和谐友爱的学习环境,我不行,我不好。洋洋自得和高人一等感是否很明显?
士燮则具体夸了主帅的英明,彻底把自己撇在后面。却是和他不想先入城一样,足够低调。就像学神考完,人家说你厉害了哦。他和你说,主要是谁谁当时教了我什么问题,辅导了我什么思路。所以我吃水不忘挖井人,是他们好。
栾书则很耿直,把士燮在战场的真实表现讲出来。实事求是,有一说一。因此栾书后来名声也一直都好。这就好像一个成绩出众,但中规中矩的人,考完试后很恳切地跟你分析得失一样。
后来的情况果然如此。晋国权力大洗牌,卻氏一族狂着狂着就没了。栾书得到了国君信任,士燮好名声一直延续到死,因此谥号都叫范文子。给了他一个“文”的盖棺定论。一点也不比他爹范武子士会逊色。
以变应不变,然后知人与人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