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走了一周多,还会恍惚,也许要全部接受她的离去,还需要多些时间。
从此,和亲近的姥姥生死相隔两茫茫,无法再带她去体验这个世界美好的事物,无法再看到她的笑脸,很难过。
但更难过的是,再过30年,父母也是姥姥这个年纪,不敢往下想,只求时间慢一些,再慢一些。
第一次感觉离死亡这么近。
12年前奶奶走时,还在上高中的我们也很难过,但没有觉得死亡离我们很近。12年后的今天,经历了些生活的磨炼,也懂了些事情,能真实的感受到死亡的存在。
那天听了吴军得到硅谷来信专栏的《向死而生》,50多年后,我也80多,到了姥姥这个年纪,是否能够毫无遗憾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不清楚。
这个话题有点大,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思考与总结,才能得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且随着时间流逝,我们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对生命的看法也会一直更新。
之前很看重的,可能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会不那么看重。比如为了工作,牺牲家人陪伴。能否做到在家人最需要你的时候,能够陪伴她左右,能多听她唠叨些就不要不耐烦,而不是事后后悔。
经历过姥姥走的这件事后,我更加明白,与其忍着浪费自己时间的事情发生,不如直接结束再见,因为这些都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想做的事,就不做;不想见的人,就不见。
时间花在哪儿,最后生命都会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与其心里不快的“坚持着”,不如直接走开主动结束。因为自己的时间只有自己有义务去负责,尊重自己的生命。
妹妹的公司,因母公司是一家P2P公司,最近受政策影响,资金链断裂,从上周开始一直有投资人来闹事,前几天公司领导还玩失踪,导致警察把他们带走问话。妹投的钱与未发的工资,差不多快3万,以为她会很难过,需要一段缓和时间才能恢复过来,谁知在被警察带走的那刻她就想清楚了。与生气愤怒懊悔与追逃工资这些极大消耗能量的事情相比,她有更重要的事去做,那就是投简历找下家,这不,才一两天,已经面试了几家公司。一切往前看,是止损最好方式,总结经验而不懊恼,这也是我需要学习的。
昨晚因我这周负责的程序因未测试全面,导致传输到生产机后一直出现bug,很自责。但出现问题先抛开情绪,尽快寻找问题是最好解决方法,而不是一直陷入难过自责的泥潭中。出错在所难免,调整好心态,继续接下来的工作与生活即可。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作者一稼提到过一个例子,人们总在失败的时候会有难过,懊悔,自责等负面情绪,针对这些情绪需要一些时间修复。但浮在水面上的鳄鱼不会,当未捕捉到岸边喝水的鸟儿时,它们会立马寻找下一个猎物,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为这次未捕到猎物而难过。也许它们知道,难过的时间说不定就已经捕获好几只鸟了…
目标没实现没关系,迅速调整自己,寻找下个目标,全力以赴去实现,就这么简单。
如果我也能在这个世界上活到80岁,那么剩下的52年过得怎样,完全取决于当下怎么活。
希望自己尽量不活在头脑的意识中,而是活在真实里。
毕业后开始订阅大量学习专栏,看书也较之前深入一些。特别是在迎来知识付费的年代,不同作者的不同观念袭面而来。怎样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对自己生活有所帮助,却需要每个人必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个在北京做程序员的初中同学,因得知我订阅了李笑来得到专栏,只要有李笑来负面新闻,他就会发给我看,告诉我李笑来就是个大骗子。
我忍不住问他:你也订阅他专栏了?是认为他专栏写的文章骗了你?还是觉得他写的不值得你花这199?
他回答:没订阅专栏。
我又问他:还是你受他“鼓动”,买了空气币赔了?还是你身边亲朋好友受他“鼓动”买了空气币?
他回答:都没有。
哦,既没花钱,又没损失钱,也不看他文章,不了解他的思考逻辑,就可以网上跟风一直吐槽自己多么不喜欢他。
呃……
以为自己站在制高点吐槽别人非常容易,因吐槽谁都会,并且毫无成本。难的是清楚自己吐槽的是什么,针对吐槽背后的逻辑是否能够清晰了解。
我看他的文章,觉得道出了一些我认为还不错的道理,在自己实践中也验证了其正确性,会在聊天中无意说起,然后就被同学认为李笑来是我偶像。好吧,也许表现得像被洗脑了,那又如何。先活在意识里,然后努力跳出来,活在真实中,对我现在来讲也不错。
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不玩自嗨,希望自己活在真实中,也许做到了这些,自己在50多年之后,可能会不留遗憾。
至于向死而生,还有很多事情没考虑清楚,先写下自己的一点拙见,也许可能随时间流逝自己会推翻之前的想法。
可是,成长不就是这样么,用新的认知,一点点取代旧的认知,而我,也会真的越来越好,这不就够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