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道光皇帝是乾隆的孙子,是嘉庆的儿子,在位三十年,生性节俭,期望做人民的好皇帝。然而,好的愿望未必会换来好的结果,倡导降低成本的道光皇帝就算在临驾崩之际都觉得“吃鸡蛋”是一种高档消费,在他的御膳房,一个鸡蛋的成本高达30两白银!
不是当年物资紧缺,更不是御膳房对鸡蛋吹毛求疵、严挑细选绿色产品,而是道光的所谓“提倡节俭”KPI(关键指标)让“聪明”的内务府与道光身边的所有知情者达成了某种不言自明的一致,以使励精图治却又闭塞不堪、缺少章法的道小光成了傻白甜,沉浸在自己“节俭勤政”的虚妄之中。
二
不要以为道光同学是个案,就连大清后期聪慧过人、独步天下的慈禧老佛爷依旧被内务府的下属们忽悠得团团转。
当时内务府采购箱包的价格为60两银子,折合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大约12000元人民币,可以买一个中档的LV。
有一个大臣叫阎敬铭,是当时的清流,他提醒慈禧:箱包买贵了。据他所知,仅需6两就可以购买一口。
老佛爷将信将疑,就给了他600两,让他买100口箱子回来。
阎大人领旨后愕然发现北京箱包店不是关门就是统一零售价:60两;他又派了自己的门徒去天津采购,却不想门徒也有去无回。
最后,阎大人只得心灰意冷地回禀慈禧太后自己搞错了,箱子就是60两一口。
三
反观他们的祖宗雍正,他依靠着一套完善的体系维护着信息的对称,这套体系就是令大臣不敢欺瞒更不能欺瞒的密折制度。据史料记载,与雍正帝依靠密折互通信息的大官小吏千有贰佰余人。
通过这套系统,雍正帝不但增添了自己在大臣间的神秘感,更由于同僚之间都可能打自己小报告,于是不论几品官员,都只能在自己岗位上收起忽悠嘴脸,老老实实做人。
雍正登基初年,有一个官员买了一顶新帽子,第二天上朝时,雍正开玩笑地提醒他别把新帽子搞脏了;状元王云锦和亲友玩“叶子戏”(类似于扑克牌),途中丢失了一片,第二天,雍正问他昨晚是怎么过的?王状元如实相告,雍正笑曰:“不欺暗室,真状元郎。”紧接着从袖口拿出那片遗失的"叶子"。状元郎暗庆没有妄言,惊出一身冷汗。
四
康熙和乾隆这一对祖孙走的又是另一套路子,他们喜爱亲历亲为,微服私访,因此也十分能亲自体察百姓疾苦,发现下属官员各种徇私舞弊,防止赈灾和治理经费被贪赃枉法。
比如康熙帝总计六次南巡,亲历河道,与下属们现场开展头脑风暴会议,共同解决了“黄淮冲决”问题;乾隆七下江南虽然没能做出计入史册的功勋,但至少获得了第一手讯息,没有听闻被内务府忽悠60两一口箱包,30两一枚鸡蛋这种贻笑大方的故事。
五
明君明君,先要明,才成君。"明"是成为一个优秀领导和管理者的必要条件。由于视野的不同,管理者与下属天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客观现实,如果不靠一些方法和智慧做补充,被忽悠甚至被坑是在所难免的事儿。
因此,不论你是现任还是未来的领导者或管理者,要么选择必要的亲历亲为,真切地获取第一手资料;要么就要建立自己的情报体系,让自己的信息与下属形成对称,让他们不敢欺,更不能欺。移动互联时代,情报体系的建立变得越来越容易……
总结:
1.做对的事远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领导者节俭、勤勉固然好,更要有智慧。否则被忽悠、被欺骗,你可能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
2.再聪明的人,不依靠一些方法和智慧,依旧会被忽悠。老佛爷慈禧就是最佳典范。
3.“鼓励告密”演化到今天已经被称为“网络反腐”,它能有效约束人的行为。同时,它还仿佛是一把榔头,敲钉子就用对了,敲人可能就用错了。
4.亲历亲为也是一种获得第一手资讯的手段,在“反腐体系”建成之前,它是一种有效发现问题,了解真相的有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