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提问,改变人生》,副标题:12个改善生活与工作的有力工具,作者:梅若李·亚当斯(美),具体内容见书籍的思维导图。
一、为什么要改变提问?
如书名所示,本书最关键的是改变提问,也就是解决难题最好的方法是先提出更好的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提问能带来全新的视野格局。
书中,主人公和妻子在厨房的对话,能看到是很多夫妻间交流的写照,我们忍不住想要去评判对方:“你开车怎么老这么快!”;“你怎么又没准时去接孩子!”;“你看你碗放那好久不洗!”;“你说说你怎么就知道躺在沙发上打游戏!”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不愉快和争吵。对此,作者给出了最重要的解决方案,也是贯穿全书的关键方法——选择地图。
我们可以选择换一种方式,用提问的方式去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比如:“我们该怎么安排时间,做好家务?”;“我们该怎么规划晚上的生活和娱乐?”;“怎样才是能让我们两个都舒服的相处方式?”这些问题更多避免争吵,将两个人的思路带向如何妥善解决。这就是提问为我们带来的新的思维模式和视野。
二、什么是"选择地图"?
书中介绍了两种思维模式:评判者思维和学习者思维。并用“选择地图”,展现了这两种思维的后果。当我们在评判者思维中时,就走在评判者道路上,最后会走入泥潭。而处于学习者思维,就会走在上升趋势的学习者道路上。例如遇到挫折时,问自己:我怎么这么糊涂?。这是评判者思维。而问自己:我犯错的原因是什么,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就是学习者思维。
试试问自己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 该责怪谁?
* 我怎么这样?
* 为什么我如此失败?
* 他们怎么都那么笨?那么烦人?
* 何必白费劲?
再试试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你有什么感觉:
* 发生了什么?
* 我想要什么?
* 这件事有价值的地方何在?
* 对方在想什么、有何感受,他想要什么?
* 我能学到什么?
* 我有哪些选择?
* 我现在最好做什么?有哪些可能性?”
前面的问题会让你感到:无望、无助、悲观、负面、绝望、沮丧、紧张、受害者、输家。
后面的问题:更轻松、积极向上、好奇,更有能量、乐观,有点儿希望了…
这就是评判者思维和学习者思维的区别。归根结底,我们是有选择的。
三、如何问出好问题?
1.放下评判。
很多时候,我们提的问题让人反感,是因为:我们的提问中,预设了答案。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一直躺在沙发上玩游戏,然后走过去问他:“你觉得你是不是应该起来运动一下?”这明显是在以提问的方式告诉他,“你该起来活动活动了”。这样的提问并不是提问,只是另一种形式的评判。让对方放下和你的对抗,通过你的提问去认真思考,首先放下评判,以中正的态度问出问题。
2.问开放式问题。
“你觉得你是不是应该起来运动一下?”是封闭式问题,即书里提到的“评判式问题”,回答只有“是”or“否”。这样的问题等于给对方两条路选,而对方的思维并没有被真正打开。在沟通中,真正能够打开思维的问题是开放式的。比如,书中提到,跳舞的时候不应该问“我这次会不会摔倒呢?”而是要问:“我怎么才能精彩地完成这套表演?”开放式的问题,让我们的思维从负面的“避免跌倒”,转向思考如何进行更好的表演,让自己的思维打开,聚焦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去。
3.积极聆听。
当你漫不经心地问出一个问题,像是随口说说,听者自然不会放在心上。仔细聆听对方想要的问题,比如你向下属提问,尝试用提问代替命令或者评判,提出面向未来,面向更多可能性的问题。不要总是说“你这个做的很差”,和“为什么做的这么差”。更多问他们:“你觉得怎么样就能做的更好?”同时,也允许和鼓励下属向你提问。这些问题会拓展你的思维,就像书中所说:“每当你以领导者的身份与他人互动时,你需要给他们主动权,让他们提问,找到一些甚至连你都从没想过的答案。你的成就来源于跟你共事的所有人的努力,并非源于你自己的单一努力。”
四、见证奇迹的时刻
书中举了苏珊的例子,从与老板的冲突令她犹豫是否该辞职,到升职加薪,生活轻松,这里边的改变,同样源自提问。刚开始苏珊会问自己的问题,比如:“他现在又要犯什么错儿?”“他又要怎样让我难堪?”很清楚,不管冲突源自哪里,苏姗这样的想法会让任何满意的解决方案都化为泡影。后来她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才能让我的老板更有面子?”这个问题远远超出了苏姗之前看待老板的心态边界。但最后奇迹发生了,她不仅保住了工作,还升职和加薪,并且生活也轻松多了。
所以改变提问,不只是一个问题,更重要是背后的心态,更积极,开放,中正,好奇,抱持,然后美好的结局自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