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的生活不紧不慢的向前推进着,小目标都在一点点实现,比如闲下来就读书、一周跑步四五次、每天早起一点点……生活就是不断被这些小确幸充满着。
1、当把纸质版的《皮囊》捧在手上,随意翻到一页看到这句话: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回想起半年前读这本书的感受,现在情不自禁又重读一遍。
这本书是蔡崇达的第一本书,从他写父亲《残疾》开始,他就生出一种迫切感,他说:我应该看见更多的人,这是对路过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这也是和时间抗衡、试图挽留住每一个人唯一可行的努力。还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过我们生命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我们,并最终构成了我们本身。
我思索着文字的本质,大概是孤独的作者发出声响,引领着我们思考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情,并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最终走进自己内心与他和睦相处。其实无论作者如何抠他刻在骨头里的故事,我们的故事都将在我们身上发生。
还记得上次旅行的伙伴问我:这趟旅行印象最深刻的东西是什么?我抬起头,望着天空思索着,嘴里说着一个又一个有趣、好玩、漂亮的风景,还描述着当时内心的震撼。这时小伙伴突然问我一句:难道这一路上碰到的人不有趣吗?我思索着,心中一阵悲楚涌了上来。有趣的人才有了这趟难忘的经历,而我把这些忽视的一干二净。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该如何做了。
2、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之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多方便,那一刻我才明白,我们的生命本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了。
读书的前半部分的时候,我看到了那位伟岸的母亲和那永远说不出口的爱情。对于亲人的离去不愿意过多的思考,而这次让我知道了,至上的亲情是永远不忘交流、付出时间陪伴、积累生活中点点滴滴欢乐,最终铸成一座桥,即使有一天生死两隔,那座桥可以承载无尽的快乐。
《皮囊》里的文字很真诚,不娇柔造作,让我们能思考内心最深处的很多东西。喜欢他在《回家》中写道的一段话:
我特别喜欢清明家族一起祭扫的时刻,每年祭扫总是不同光景,老的人更老了,新的人不断出来,看着一个又一个与你有血缘关系的老人,成了你下次来祭扫的那土堆,一个又一个与你同根的小生灵诞生,长大到围着我满山跑,心里踏实到对生死毫无畏惧。
3、亲情是永远也写不完的,让我们暂时放下,看看这本书中,其余几个人的故事。
阿小和阿小的故事给我印象深刻,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人想进去。乡下了阿小十分憧憬外面的大千世界,一心想跑出去,以至于忘记了自己如何生活,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得到。香港的阿小看似得到了充裕的物质生活,却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当在香港遇到阿小的时候,他们挤在公交上,看着外面的霓虹世界,此时才意识到:他们在这里只不过是这个城市的组成部分,而这城市曾经是我们在小镇以为的,最美的天堂,他们是我们曾经认为的活在天堂里面的人。
这也刚好印证了上面那句话,我们的生命本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越长大,生活越厚重,成熟的躯壳让生命不再轻盈,一个疯狂的念头,一个热泪盈眶的决定,离我们渐行渐远,生命本该像青年时期那样永远追求、永远在路上、永远让生命轻盈无比。
天才文展这个故事给我印象最为深刻,堪称天才的少年,顶着自己给自己夹紧的巨大光环,一路默默堕落到最平庸。他或许没有错,他有着良好的规划、有着理想、也有着所谓的奋斗动力。可他还是失败了,换作书中的说法:文展的身上总是可以嗅到泥土的气息,这使得他的理想粗暴却淳朴,让人感觉不到野心勃勃或者城市孩子般的精明。作者庆幸的也许是我们应该庆幸的:他基本上不太想太长远的事情,很多事情想多了会压得自己难受,他只想着做好一点点事情,然后期待着这么一点点事,或许明天累积成一个不错的景观,起码是自己喜欢的景观。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我们生命中那些,给我们启示的人和故事。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素材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这本书感动我的地方还有许多许多,有时情感的闸门打开就很难关闭,这本书可以承载的情感很多,有些还是我这个阶段无法认知到的。所以这本书要常读,就像常常认识自己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