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反思怎样的工程师才是优秀的工程师!
作为一个本科学管理,研究生“跳槽”到计算机,非纯正血统IT狗,我深刻的体会了绝大多数的计算机人的思维跟文理科生的思维有很大的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很多不同,我在短短三年研究生生涯里就被大换血了。多数的程序猿兴趣并不算广泛,由于工作压力,和工作强度的原因,每天都可能有长达12小时的时间在接触“代码”、“算法”、“模块”、……这样一系列“对象”。好一点的程序猿,可能可以挤出很多不少时间来学习新的技术,但是可能又到了一个新技术里的“代码”、“算法”、“模块”、……。因此进入了一个死循环,或者姑且叫“专注领域”吧。
很少程序猿可以腾出时间来发现与享受生活中的其它乐趣。但只要多看知乎或者关注达人博客的人都会发现,有那么一类“挨踢人”不但代码写的很溜,还一直处在技术前沿,精通各个领域,是一名多面手;他们还经常逛各类论坛,懂经济历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些甚至还会琴棋书画!这TM都成仙了吧!!我认为这类的“挨踢人”是最牛逼的,类似这样的有着多方面能力的工程师才是优秀的工程师。
首先他们懂技术,而且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然后他还懂生活,热爱生活,不断的从生活中学习,这样的优秀技术人员进阶为优秀的工程师。这类人的学习效率高,兴趣广泛。或许有人会说自卑说,我天生学习能力比他们差多了!但是其实优秀工程师只是一般在两个地方做的特别好,第一是开窍的早,第二是比别人花的时间多。当你也渐渐的先做了前期积累的时候,就会完成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完成一个领域的蜕变,接着完成第二个领域,……,然后形成良性循环,我觉得优秀工程师就是这样“成仙”。
我的诸多程序猿和程序媛童鞋里,学生时代就过着实验室、宿舍、食堂的三点式生活,几乎大家都是待在实验室里的时间比待在宿舍的时间长多了,不是看论文就是码代码、码文章,学生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宅的特性,其实也就是闷骚(目测飞来无数块板砖)。连我这大学四年是“吃喝玩乐”型的管理学学生,在研二的时候由于科研压力也被同化了。
斗胆的认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猿,首先要成为一名热爱生活的程序猿,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以是室内的读书写字,也可以是户外的攀岩旅游。总之,不能局限在自己当前自有领域。不然将会成为一名熟练工,而不是工程师,更是离优秀工程师还很远。
估计要被拍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