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人丑脸皮厚的我,终于决定鼓起勇气把去过的分享会一一码出来分享。
以前我有一个错误的认识,认为我一定要等到自己学富五车,饱腹经纶之后才会有勇气做分享,也习惯了一个人的自娱自乐。
现在我知道了分享的重要性,想明白了公众号等其它写作平台,也只是我写作的后花园,只有坚持不断的输出,才能够去挑战其他高阶平台。
所以还是调整心态努力的码字呗~~~
没错,你现在看见的标题不是我自己取的,这是BetterMe大本营的理念。
喜欢并且认同这一句话,一直就相信“吸引力法则”你是什么样子的人,你就会遇见什么样的人。
有一种遇见,没有惊艳的开场,没有华丽的告白;有的只是普通的问候,简单的交流,一颦一笑,醉入眼眸;一字一句,温馨入心。
2016年8月27(18:00—21:00)在深圳创业基地(茗创茶社)举办了《社群营销》、《让未来现在就来》全国签售的首站。
135个小伙伴和我一样来到这里,热衷社群营销,想了解更多知识。钦慕领域大咖,想成为斜杠青年。
我们有共同的爱好,一样的情怀,写下的文字也承载了相似的希冀。
我们期盼提高,渴望改变,但努力的意义何在呢?
我想不外乎是为了看到更大的世界,为了可以有自由选择人生的机会,或者是为了让家人生活得更好,为了给子女创造一个更好的条件,再或者是为了可以不向讨厌的人低头,为了能够在自己所爱的人出现的时候,不会自卑得抬不起头。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个长长的清单,这清单写着许多美好的事情,我们不忍心看到它们总是被推迟,被搁置,被放弃,直至在时间的阁楼里腐烂。
我是这样,相信小伙伴也是如此。
“我的一生的最美好的场景,就是遇见你们。
“耳边时常传来这首《いつも何度でも》,些许伤感,些许凄婉,却又不失甜蜜与美好,直到现在,仍是觉得,于“遇见”这两个字,再没有其他比这诠释的好了。
BetterMe大本营创始人敏妈
话说没有去之前,我真的不知道有BetterMe大本营的存在,我也不知道你和秋叶大叔合作出了《社群营销》这一本书。
敏妈一位看着像90后的姑娘,拥有一张令人羡慕的娃娃脸,我根本想象不出来她是BM的社群创始人。
通过活动了解到BM社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遍及全国,成员达到10000+,而且实现了盈利。
就是基于“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的理念,一群有全职工作的人,利用业余的时间,做了一件非常专业的事情。
敏妈给小伙伴分享的主题是:第一次出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用经验告诉坚持写作的小伙伴,出书并没有想象中的这么难,人生的每个阶段做的事情,认真做了不会没有用的,它们都会在你之后的某一个节点对自己帮助良多。
写书过程中遇到的趣事和困难:在这故事中敏妈说到自己是一个0经验却被邀请合著一本畅销书的幸运娃,分享自己深夜和老秦的各种“污事”,最后找到自己同行的伙伴,一起走!
敏妈角色的多样化,白天有全职工作,晚上亲子一小时,处理BM社群事务,写作,这些都是困难,最后《社群营销》出现在小伙伴的面前,不得不对你肃然起敬。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小伙伴在互动环节被问到如何安排这些事务的时候,敏妈说作为领导,只抓下面几个部门负责人,在关键的时间点,确保项目的进度就可以了。
如果在细枝末节上投入太多精力,对目标的实现反而没有太大帮助。
我们不妨学习敏妈的这种高效率的领导方式。
写书后给她带来的影响:写书后一定会源源不断的出现惊喜。不需要我解释,你也懂的。
和大伽的合影画面太美,实在是没有勇气不给自己打马赛克昨天朋友圈发了六哥照片,黑哥还评论说,路过的也要光顾秦家一下啊~~所以今天就决定放这一张唯美的照片。
黑哥,昨晚朋友圈就属你最逗比,最骚气。
感觉是成功屌丝逆袭的最好榜样,昨天听完你的分享,冲动下单买了一本IP的书,有毒。
分享主题:同一个同好,同一个社群。
你说你专业是印刷,在你们这个行业最高就是到给国家印钞票,你觉得不适合你,后来你选择跳出来看看另外的一个大世界。
你也分享了自己出书的经验,或许现阶段的我,成不作家可以学习你当年,整理好自己平时的日记,博客等等,自己拿去出版社说我只印刷5本,送给我最重要的人。
黑哥分享了很多行业的干货,分享他自己如何通过同好构建出社群?如何寻找同好的传播载体? 如何吸引第一批社群成员?举例子也都是通俗易懂的。
我突然想起之前有篇文章说从算法层面上讲,可以把一个东西叫做 " 正例 " 和 " 负例 "的问题了。刚好黑哥分享社群重点主题触类旁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我的理解:为什么 " 正例 " 和 " 负例 " 发展差别这么大?
什么是 "Stay hungry, Stay young"?"Stay hungry",大家都知道,就是好奇心、求知若渴、上进心。
但为什么要说 "Stay young"?
我听过来人经常说很多人年轻人有很多优点:做事不设条条框框,没有太多自我要维护,经常能打破常规,非常努力、不妥协、不圆滑世故。
5年10年过去了,有的年轻人,依然保持着这些很好的特质。
我觉得这就算 "Stay young"。
"Stay young" 的人基本没有到天花板,一直保持着自我的成长。
相反,很多人毕业后提高了技能,但到一个天花板后,就不再成长了。
黑哥,就是这样的人,做到了金字塔的最上面,有大量的专业知识可以分享。
— 六哥 简书签约作者(第一红人)
六哥的你的头衔太多了,也不需要我隆重介绍了。昨天最期待的就是等你来,分享的干货满满哒。
2015年12月23日,我知道简书并且注册了一直在围观了一个星期迟迟没有动笔去写。
有一天无意中看见(如何每天5分钟,慢慢变成外星人)这一篇文章。
当时觉得我也可以去试试,直到后来朋友圈天天看见你的阅读计划,你利用番茄钟工作法则等等一系列的工具让自己成为了高效能的行动派,也慢慢的激发我的阅读兴趣。
分清了主食阅读和主题阅读的区别,并且在尝试一些新的学习方法。
令人我佩服的是,2016年7月16日V先生统计简书的排行榜,看见你排行第一,我惊呆了,原来的第一名来的真的不容易啊。
无论是在你的书中还是在现场的分享会,你只是说你只是把自己走过的经验总结出来而已,告诉在坚持写作的小伙伴,写作就是一种自我修行。
贵在坚持,我的这个阶段你一样会走过去的。
我特别记得《罗辑思维》在8月18日出了一期“怎么样成为高手”视频。
视频里大概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学习高手往往家里没书,会考试的人并不一定会学习,呆在舒适区里的你一定不在一个好的反馈机制里。
人类原来的区别仅仅体现为智商,基本差不到哪去,可是认知这个东西就不一样,只有极少的人能达到认知的高层,认知是学习的来的,通过不断的练习,不断获得正确的反馈,而把绝大部分人留在身后。
现在的世界把人分成了两种,一部分人幸福地在生活,越来越休闲,越来越舒服,享受互联网的便利,认为一切都很简单,然后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打游戏,看直播,看影视剧,但是对不起,这是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时间确实因为新工具变的越来越多。
可是还有另外一群主流人群中,尤其是有钱,事业发展的比较好的,按说最该享受文明成果的是他们,恰恰是他们越忙越没时间,大部分人躺在那个越老越开阔的舒适区里面去享受,可是总有一小部分人带着满身的伤痛,龇牙咧嘴,痛苦不堪地向那个非舒适区进发。
六哥在也现场分享到了这一点观点,认为我们的确需要去“刻意学习”无论在什么平台上写作都要学会去分享。
即使每一篇文章都廖有人问津,点个赞都没有,这样的过程也是一种分享,一个人只要找到输出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人回应的。
每一次遇见大伽神采在于不断的坚持努力,隐忍,改进而沉淀下来的个人魅力和气场,从而优于普通人。
知道每一个出众的人都是很长时间的去反复练习自己的能力,最后取得成绩,不得不为他们的坚持努力喝彩,又感染了更多的人,希望自己追随优秀的人,近朱而赤,找到了一群同好者,也希望最终找到Better me,认识这个群体,我们一起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