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改变命运到认知破局,一波又一波的叫嚣,前者打着终身学习的名头,做起了贩卖知识焦虑的生意,后者打着快速破圈提升的旗帜,瞄准了智商自卑的内需。
这两者高举世俗成功的大旗,以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差别化他人存在的优越感为诱惑,玩起了傲慢的游戏。
被忽悠进所谓精神圈,不过是精心制作的快餐、套餐,看似营养丰盈,实则消化不良。物化人格是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是现代性不可剥离的附产品,被物欲裹挟是现代人难以逃脱的命运焦虑。
有人说,穷人之所以穷,是他们用道德进行自我绑架,同时又被富人用道德加倍洗脑,而富人为自己行为设定的是法律的底线,甚或是在边缘地带游走。
王朔曾经不无讽刺地说,“再困难也要活下去,像今天依然能看到那样,最愚昧的人活得最好,是一批傻子支撑着人类,或者用阿谀人民的人爱说的话——是人类的脊梁。”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共谋加速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陷入“绩优制”的完美骗局,过劳、倦怠、自卷,非正常的常态化,低欲望是原因还是结果?
都说物质生活丰富了,但是人们的焦虑与不安一点都没有少。或许是人们误会了,是生活成本提高了吧。如今看来,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都以市场模式发展可能是有问题的。
也许有些领域三四十年的差距不需要用三四十年来赶超,但是日日重复的生活似乎有着不可逾越的惯性。我们要如何避免和克服“竞争和生产效率至上主义的齿轮奏响的嘎吱嘎吱旋律,日夜压榨着每一个人”的悲伤?
每个人都有“想要更多”的愿望,只是内容不同而已。遗憾的是,人们的愿望常常大于能力所及,也常常大于财力所允许。所以,一不小心就中了“比较”与“稀缺”的埋伏,不知所措。若要突围,必要抉择,否则衣柜里永远都少一件衣服。
或许,看得到的多半是别人的,看不到的才是属于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