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枭雄也!
很多朋友可能不同意我这个观点,因为在多数时候,袁绍没主见,耳根子软,容易被人糊弄来糊弄去的。实际上,有些糊涂事是罗贯中老先生为了小说情节刻意而为的。并不是袁绍真的就是那么干的。
袁绍的崛起,得从汉末说起。
汉朝的内部是这三股势力:外戚,宦官,官员。其中外戚作为皇帝的亲戚,宦官是皇帝的小弟。所以这两波人就是皇权的维护者,也是竞争者。其中已宦官势力最大,外戚略弱,官员极弱。 老皇帝汉灵帝打算立幼子刘协为帝,太监同意了,当时外戚领头人大将军何进不同意。为什么?因为大儿子是何进他外甥!如果大儿子称帝,何进必定能一举干掉宦官,因为大儿子傻,所以更容易操控,小儿子可就不一定了。但是2比1,何进不同意也只能同意,但是等汉灵帝死了就不一定了,那就是1比1了。均势。于是,太监打算把何进暗杀掉,就假借圣旨宣他进宫,何进正要进去,有人拦住了他:“大将军,不行,蹇硕要拿你的头嘞!”吓得我们的何进慌了,召集所有的官员开会。
在对待太监的问题上,大家出现了分歧。两种说法的领头人分别是袁绍和曹操,袁绍建议赶尽杀绝,曹操说只杀蹇硕。且他们的理由都很有理。那对于官员来说,什么样的处理是最优处理呢?
首先,官员是最弱的,如果牵制外戚的太监死光了,那么他们紧接着也会死,为什么?因为外戚跟他合作,两人成果分成必定外戚多,官员少。但如果太监死光了,外戚要他官员没用了,那就杀光。所以,不能对太监斩尽杀绝。要剩下太监压制何进。
第二,如果太监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大臣必须统一战线,跟何进一起与太监火拼。当然,若是没有这种优势,官员可以划水,不卖力,因为何进和太监都没空找他们的麻烦。
第三,如果他们两败俱伤,大臣们必须迅速出手,将两方迅速抹杀掉。
这样看来,应当采用曹操的策略。但是袁绍所说跟大将军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大将军就把权利给了袁绍。
你以为袁绍没有曹操聪明?
错了,袁绍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他真做起来的时候,是按照曹操的策略来的。
他先砍了蹇硕,然后跟何进说:“我们可以一鼓作气,将太监抹杀掉!”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他就已经在用曹操的方法了。如果他真早斩尽杀绝,会和何进请求?早大开杀戒了!所以,这一步下的没错。
太监们跑到了何皇后(何进的妹妹)那里去让何皇后给他们求求情。何皇后办了,何进也暂时放过他们了。结果没过多久袁绍献策:“招外兵来,定将太监斩尽杀绝。”曹操觉得不妥:“若招外兵,动静太大,事必不成。”是的,事情果然没成功。但是袁绍就是要让它不成功!这是给太监传递信息,让他们赶快动手,再不然就没机会了!
果然太监沉不住气了,这次真的把何进杀了。他们把何进的头扔出来,让大家回去。突然,袁术,袁绍,曹操三个人直接冲了进去,疯狂的杀太监。为什么?因为最后的决赛已经到了,你不杀他等什么?
很快,太监他们杀了个干净,然后他们诛了太监的三族。又杀了何进的弟弟。
别觉得很残忍,权利的斗争永远这么残酷。
然后董卓来了,他仗着之前从太监手里买了个前将军,开始把持朝政。
注意,他能把持朝政的原因在于比他高的官基本都死了。
董卓到了第一件事情就是换皇帝。为什么换皇帝?因为之前杀太监那些人有功,要封赏,他就把皇帝废了,你去找那个老领导邀赏吧。
袁绍一听,瞬间拉起家当跑路了,他弟弟袁术也是。
为什么?因为董卓明摆着要给功臣下手了!他不跑等死呀!
于是他苟在冀州等机会,机会终于来了。曹操找到了他,邀请他发传单,召集天下各路豪杰一起“搞董”。来了18路,兵力总和约等于40万。董卓思考了一下得失,决定撤军。(这个在董卓篇细讲)这时候袁绍很焦急,他打算让大家继续进击,但是大家都不去了。
为什么呢,第一,关东联军的主要成员是关东地区的诸侯,他们只是为了不让董卓侵犯他们的利益,所以对于他们而言,干掉董卓和干跑董卓是一样的。第二,有些成员就是来浑水摸鱼的,他看那些人不去,他自然也就不去了。第三,南方的孙坚也在18路之列,他是想干掉董卓的,但是他先被干掉了。他儿子要吊丧,就没去。
好了,这个时候袁绍急死了,董卓不死,他就不可能回到京城。不回到京城,他就挤不到权利的中心,挤不到权利的中心,也没有地盘,他迟早有一天会被别的诸侯吃掉!
这时候曹操去打了,他的动机我们以后再讲。先讲袁绍。
袁绍就想立一个新皇帝,这话一出除了冀州太守韩馥,全体反对。他的弟弟袁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他说做人要以忠义为先,怎么能干这种事呢?袁绍只能少数服从多数,服软了。
但是袁绍又想到了一个新办法,先抢到一块地盘再说。于是,他联系了河北的公孙瓒,一起去打韩馥。公孙瓒与袁绍达成了协议,事成之后,地盘分他一半,结果袁绍很鸡贼的告诉韩馥公孙瓒要打他。然后他自己在后面,没有人知道他是准备偷袭还是支援人家,后来韩馥邀请袁绍来冀州,准备控制住他,结果人家技高一筹,把韩馥弄跑了。
这会公孙瓒让弟弟公孙越来要地盘了,袁绍假装同意,然后让手下人假装董卓家将杀死了公孙越。
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要是给了,就说明他跟公孙瓒是一路人,在原著中冀州是韩馥自愿让贤让出来的,而公孙瓒他还在盟军里呢,就薅人家地盘,他就是个小人!所以,于公,他必须揍他。第二,这冀州已经是他自己的地盘了,他把自己的利润让出来给人家,他是傻瓜吗?
然后公孙瓒得知他弟弟死了,气疯了,直接大举兴兵要灭了袁绍。结果一番周折后,他自己但是差点给袁绍灭了。
从此以后,袁绍在北方没有人能抗衡了。
袁绍盯上了中原,而这时黄河以南正被曹操所占领,两人都堵了各自的路,所以肯定要打一架。
他们才商量如何打曹操,这时刘备传来了消息,说曹操此时不在许昌,可以去抢先占领他的大本营。袁绍没听,很多朋友为他这次感到惋惜,但这是正确的。
我们不能通过结果来反应这个事情,因为我们是上帝视角,所以看什么都通彻,你要站在袁绍的角度看问题。
这时的刘备是煮酒论英雄后两天跑出来的,袁绍怀疑他是有理由的,你前两天还在和曹操称兄道弟喝酒,你今天告诉我让我打他,谁信啊?万一是陷阱,这个直接就速败。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袁绍与曹操的实力差别,袁绍兵多地广粮多,适合打消耗战。曹操兵精地少粮少,适合打游击战。所以袁绍真正的好方法是逮住曹操的主力部队死整,他有粮多的优势,完全不怕耗不起。
所以,这一招是对的,尽管他自己也很后悔。但是不要紧,他是强方,这次虽然失机,但没有失策,他还是有机会的,不差这一次。他还是有资本和机会的。
所以他才接纳了刘备,是因为刘备给他通风报信过,而不是因为其他什么原因。
然后发生的事情是白马之围,关羽砍了颜良文丑,袁绍抢了点曹操的地,成均势。
这个时候袁绍还是赢面很大的,那他最后是怎么输的呢?大家可能都想到了,曹操火烧乌巢!
袁绍有四大谋士,田丰,审配,郭图,许攸。其中许攸贪财,再加上他的亲戚犯法被抓了起来。许攸被袁绍给赶了出来,不得志的许攸投奔了曹操,曹操光着脚迎接他,然后以许攸之计谋烧了袁绍的粮草,袁营人心大乱。
袁绍很头疼,因为他不知道曹操人在哪,实在对岸的曹营还是在身后的乌巢。
如果袁绍打前面的曹营,曹操在,则一鼓作气干掉后面部队,如果曹操不在,你在守株待兔等他回来。如果你打后面的乌巢,曹操在,你可以收掉他的脑袋和夏侯惇夏侯渊等将领。如果曹操不在,你干掉偷袭部队还要再去打前面的曹营,不划算。于是,袁绍排张郃率领精兵进攻曹营。这在策略上是正确无误的,那为什么袁绍还会输呢?
首先场景是这样的,张郃久攻不下,曹操的5000精兵又回来了。张郃投降,曹操给他升官,张郃战败,袁绍要他的脑袋。那他肯定投降,他是一代名将,才不会吊死在一课歪脖子树上呢。
袁绍的错误在于用人出错,张郃不是他的死士,没必要为他奋战致死。他应该拿起兵器自己上,血战到底。说不定可以打赢,也有可能打输。但绝对不可能还没打就结束了,像张郃这样。
正是这一步之错,成就了曹公的千古英名!
惜哉,痛哉。
PS:袁术是嫡幼子,袁绍是庶长子。
此文的意义,是给那些不了解袁绍的人为袁绍平反。顺便跟大家一起过一遍三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