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和朋友散步时谈起她近段的困惑,她说“你爱好写点东西,等将来退休了也有自己的乐趣。可我啥爱好都没有将来退休了多无趣啊?”我鼓励她说:“你嗓音好听,形象又好,普通话也很好,试着朝这方面发展发展?”她说:“婚礼主持我想尝试,但我不会唱,不会跳,遇到救场的时候我怎么办?”听她这样一说,我沉默了。后来她又谈到在乡下教学时自己能够短时间脱颖而出得利于以上优点以外,还有自己每次讲课时画的图画教具是亮点,我急忙说:“那就去学画画呗!”她说:“没有基础啊?怕画不好”“画的好不好又不是参加比赛,只管画就是”我说。听完我的话她点了点头。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她的精神发展史。说到我爱好涂鸦这件事,它就像一场旅行:小时候爱好读书,利用哥哥管理学校图书的便利,我读了大量的图画书。在七八十年代,对于一个家境并不富裕的农村孩子来说,能读课外书籍,那应该是很奢侈的事情了,这是我最初地阅读。上五年级时遇到了让我爱上涂鸦的老师,他有两点做法让我印象深刻,第一点就是经常让我把作文书上的文章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背诵下来,虽然,那时候经常板书,可粉笔字现在依然拿不出手,但段老师这种抄写背诵的作文教法,却让我对文字有了最初的好感。段老师还为我爱上写作做了最初的启蒙,他经常拿我的作文当范文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记得有一篇关于做醋溜白菜的文章,他读完后我自己都被自己感动了,要知道那也只不过是我根据作文书上的范文又加入了自己的想法而已,我哪会做菜啊?被他人肯定让我喜欢了写作文,之所以称为是“作文”,我始终觉得“写文章”是很高大上的事情,我这三脚猫的功夫根本登不了台面。
后来考上师范学校,学校里有专门的图书阅览室,于是办了一个借书证,就经常到那里借阅书籍阅读,《红与黑》《茶花女》《飘》世界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中国四大名著也接触了一下,读这些书籍没有深入阅读,更多的是囫囵吞枣,甚至读不下去时就停下来束之高阁了,这也许是我写出的文字总上不了一个高度的原因吧?除了读名著,那时候我更喜欢读三毛和琼瑶的作品,风华正茂的年纪,谁不向往自由不羁的生活和浪漫唯美的爱情?书,读多了,就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愿望,那时候,学校里刚好有一个“太阳雨”文学社,我毫不犹豫加入了这个团体,借助文学社的平台,我第一次把自己写得东西变成了铅字发表在学校的校报上,看着学校橱窗里自己的作品,拿着第一次因为写作获得的证书,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
参加工作后,无论是在初中还是小学,任教的科目始终是语文,和老公谈恋爱时,他也是用书信文字打动了我,后来有了儿子,我用日记形式记录生活,记录儿子的成长。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在2008年让人帮忙申请了一个QQ号后,从此,我把涂鸦的阵地转战在QQ空间里,并把自己的文字配上一些好看的图片,闲暇之余,独自欣赏,也有网友围观点赞鼓励,这更激发了我的涂鸦兴趣,现在又有了简书这个平台,从2018年12月至今,在简书上涂鸦的文字有近五万。书写速度如此迅速,虽然与之前的不间断读写有关,更重要的应该是从2014年我接触到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新教育影响了我。新教育提倡师生共读共写来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这正契合了我的爱好和兴趣,之前关注的重点有生活更多转向了工作。这一时期读的书专业书籍相对较多一些,比如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怀特海《教育的目的》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李镇西老师的《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做最好的班主任》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朱永新教授的《致教师》《新教育实验》《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梅洪建老师的《做一个不再瞎忙的班主任》以及徐飞老师的《读书――教师的第一修炼》近期又在阅读于永正老师的《我怎样教语文》等等。当然,也有一些生活类的书籍,比如,龙应台的《目送》《孩子你慢慢来》李一慢的《陪孩子走过学前六年》张德芬的《遇见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教育时报刘肖主编的《爸爸哪儿也不去》他女儿石榴的《奶奶家》也都是我案头的爱读书籍。这些书籍阅读为我涂鸦这一爱好积累了素材,激发了灵感,使我获得了一些额外奖赏。更重要的是滋养了我身心,让我对待工作更从容,对待生活更豁达。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这句广告语也正是我涂鸦之旅的最好诠释。在涂鸦这条路上,我相信我还会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因为我欣赏到了沿途最美的风景!台湾作家林海音国文老师说,她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我又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