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里士多德的那个年代,哲学主要仍是一种口头的活动。
自从哲学观点上升成为学术问题,进而著书立说,哲学家们就变着花样地艰深晦涩,可是如果一般人都看不懂的话,就反而失去了表达的意义。
据说白居易写完诗以后会经常地读给“老媪”听,标准是要她们懂得,听不懂就改——不知道什么时候哲学也能这样,褪去高深不近人情的外衣,融入生活,并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地接近本真。
而虽然现在的哲学已经被列入了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是哲学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除了上学的时候很辛苦地背——背年代、人名、主要观点(虽然也经常腹诽),而且考试的时候还纠结是按自己背的答案答呢,还是由着自己的心思答呢——可是学习哲学难道不是辨思的过程吗?所以很羡慕苏菲,有这样一位神通广大的哲学老师,而我们的面前却总有一套标准的答案横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