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朋说#,又和大家见面啦!
文末还有彩蛋哦!
从3月开始,朵朵开设#朋朋说#专栏
每当大展、每有大事件,
小朵朵就拽住朋朋哥哥不撒手,
和大家一起坐下谈谈
“这展,咱家怎么看!”
——大英图书馆的珍宝
4月21日~6月21日
@国家图书馆典籍博物馆
01
朵朵:朋朋哥哥你知道吗,英国又有一批国宝来中国啦!莎士比亚、拜伦、狄更斯……我们课本上的大作家们都来啦!还有还有,我最喜欢的侦探福尔摩斯也来啦!🕵
朋朋:哈哈我当然知道了,我也很喜欢福尔摩斯的。这个展览4月21日就要在国家图书馆开幕了。嘿嘿,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这个展览开始之前我已经去一饱眼福了。
朵朵:真的么😍羡慕……快给我们讲讲,这个大展上有什么宝贝?
朋朋:朵朵别心急,关于这个展览,首先我想说一个词——“难得”。
这是大英图书馆作为英国的国家图书馆,第一次把最最有分量的文学瑰宝送到中国参展。
从大英图书馆收藏的约1.5亿件文物中,挑选出这10位文学大师的作品,至少满足2个条件:
一、能代表英国文学方方面面的顶级作品,从诗歌、戏剧到小说
二、在中国读者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是影响了一代到几代人的文学作品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文豪狄更斯的《尼可拉斯·尼克比》手稿、夏洛特·勃朗特小说《简·爱》的修订手稿本、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早期版本,以及英国诗圣华兹华斯的诗歌《我孤独地漫游,像一朵云》的草稿。
除了我们所说的“名著”,还有一些通过电影电视改编,而在中国走红的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比如柯南·道尔创造的史上最著名的“侦探福尔摩斯系列”中的《失踪的中卫》手稿,还有弗莱明的“詹姆斯·邦德系列”故事之一《黎明生机》的手稿。对了,詹姆斯·邦德就是那个大名鼎鼎的007。
02
朵朵:啊,想到可以和这些老是出现在阅读题里的大作家面对面,还真有点小激动了。😎
朋朋:可不是么?平常出现在课本中、考卷中的作家,他们将会以最亲近的方式和大家相遇,我在看的时候,也是怀抱着满满的朝圣之心。
接下来,我要带你抢先一步看看展览的亮点!朵朵,是不是该准备小本子了?
朵朵:好嘞,小本子伺候!😝
朋朋:依照惯例,我还是准备了3个要点——
○第一:看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文学的对话
展览到来了10件英国文学珍品,几乎每一件展品之后,都有对应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该作品的著名中文译本、改编、评论书籍或稿件。
为什么呢?你可以想象,在外国文学最初来到中国时,除了特别厉害的人,大家都是读不懂的。所以,我们会看到有一批又一批学者和翻译家,把它们引入进来。
比如你能看到英国的诗人拜伦和咱们的梁启超、鲁迅是怎么“对话”,还可以看到英国小说家狄更斯和咱们的老舍怎么“交流”。
诗人拜伦和梁启超、鲁迅的“对话”
不过最有趣的一场“邂逅”,还要数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一本属于英王乔治三世收藏的1598年四开本《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一部中文善本——明代茅瑛刻套印本的汤显祖《牡丹亭》并列展出。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几乎是同时代的文化巨人,是当时中、西方两位戏剧大师,他们几乎同一时期创作出《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牡丹亭》,而且这两个故事几乎是相同的主题,即对自由的赞颂以及对人性解放的不懈追求。
○第二:从莎士比亚到福尔摩斯,看人类文明中的典籍进化过程
要读懂一个展览,可以从策展人的展线安排入手。
我们会发现,这个展览是从手稿到图书,从诗歌、戏剧到小说,最后再由通俗畅销小说催生影视作品,我们能从中看到文学载体的不断变化。
我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从一个人写文章什么风格、书写笔记什么习惯,都能多多少少感受到他的性格特点、精神和思想。
比如:
我们会看到浪漫主义大诗人拜伦,他的手稿有大有小,纸张上面有不同颜色的墨水、修改的痕迹、思考创作的过程,让我们仿佛就能看见这位作家随身携带着手稿夹,随时抓取灵感、充满激情的创作的样子。
再举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福尔摩斯的作者柯南道尔。你会看到他的手稿非常整洁,大家最开始以为这是经过修改誊抄的结果,没想到这就是他的原稿。原来,作为外科医生的他还带着“职业病”,事事处理的滴水不漏。
现在我们的书写基本都用电脑,用纸笔写的越来越少。笔迹或手稿,都有文学研究的价值,其中可以看到作者的性格、思维,当时的心态、情绪、思路、修改的技巧、写作过程等等。从纸张中可看出当时的工业,技术,文化信息,这些可以欣赏、保留。因此它们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
○第三:感恩历史上文学翻译者的辛勤劳动
大翻译家傅雷曾经说:“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词的弊病了。”
文学,是用语言创造艺术,那么文学翻译就和说明书翻译、论文翻译大不相同,不仅要意思准确,还要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让我们在读起来时,如同读原著一般流畅,并且从中受到启发,获得感动和美的感受。
我邀请大朋友、小朋友们特别注意,展览中介绍了诸如林纾、朱湘和朱生豪等几位著名翻译家,在英国文学翻译事业上的巨大贡献。特别是朱生豪先生,他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翻译家之一,译文质量和风格卓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
翻译也是一门语言的艺术,希望大家在看展览的时候,也能深深体会到这一点。
早期朱湘译柯勒律治的诗
03
朵朵:我明白了,展览中不仅仅是看英国的珍宝,更是看到它们和中国的联系!朋朋哥哥,看这个展览我还需要准备什么吗?
朋朋:当然啦,你可以找出这些文学作品的选文、改编的电影,先读一读、看一看。之前咱们推荐的名著改编电影、音乐剧、动画片,就是很好的资料哈。
关于这个展览,我还有3个独特的看展攻略和大家分享:
○攻略一:了解英国500年来的重大历史进程
小朋友可能要问啦,又不是讲历史展,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呢?其实文学和时代背景更是有着很大的相关性,通过对时代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加具体的了解作者的创作初衷,文字所表达的时代风貌。
比如莎士比亚生活的16~17世纪的英国,正是一个转折的时代:地理大发现、贸易和经济的发展让英国国力上升。戏剧艺术也在这样的环境下大放光彩,受到上至达官、下至庶民的喜爱。
她最初发表自己的作品用的却是一个男性笔名。为什么她不愿意让大家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谁呢?
或许也和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有关,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里,女性的天空低矮狭小,为了能够顺利出版,她们家著名的三姐妹都用了笔名。但在她的小说里,创作的女性都是那么顽强、那么勇于发声,也有人把她的作品视为“现代女性小说”的楷模。
○攻略二:读读诗、看看戏
在展览中我们会分别了解诗歌、戏剧和小说三种不同的文学载体。
我鼓励小朋友们除了中国古诗词,也能读读外国优秀的诗歌;除了平常看大电影,也能去剧院欣赏一场戏剧。
你还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选一段莎士比亚的戏剧,用洪亮的嗓门读出来,分角色表演出来;或者自己动手写写诗,把生活中触动你的细节,用诗般的语言保存下来,和别人交流。
展览中也有来自人艺的华美戏服
○攻略三:带着对比和欣赏的眼光看展览
展览在设置上特别突出了中西的对照,我们不妨带着这种有心的对比和欣赏的眼光来看。比如诗歌、戏剧和小说各自的特点和区别在哪里;这些艺术形式和我国古代文学里的诗歌、戏剧和小说有什么分别;又和我们今天的诗歌、戏剧和小说有何异同?
你也可以比较中西方的书籍装帧、排版上有哪些不同,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等等。我们不需要识别出手稿中的每一个单词,而是需要了解和思考这些作品为人类文明带来了哪些影响与推动作用。
比如:我们说狄更斯的小说在英国影响力十分巨大,而他对中国的影响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他的作品在清代末年就由林纾翻译成中文出版,而且成为中国国内的畅销小说。这是中国读者最早接触到的西方文学作品。
第二,著名作家老舍在20世纪20年代旅英期间只是一名中文教师。当他第一次读了狄更斯的小说后被深深的吸引,由模仿狄更斯的笔法尝试写作,最终而成为中国新文学的著名小说家。
在这个展览中,我们看到的是中西方文学的互相交流与对话,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就是在不同思想和文化的不断碰撞与影响下产生的。
朵朵:太棒了!我已经迫不及待要拉爸爸妈妈去看展啦!嘿嘿,😝这个展览,我自己就可以给他们讲~
朋朋哥哥&朵朵@耳朵里的博物馆(ID:ykjydtyg)
大观家庭(ID:thedaguan)出品
关注耳朵里的博物馆,和百万家庭深度看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