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
当我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我就想着自己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教师,坐在教室里看着老师们神采飞扬的板书、和颜悦色的神情、无微不至的关怀,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深深地把我吸引。在聆听老师讲课的同时,我也被他们讲课的风采所折服,自己也将老师的一颦一笑深深地记在心里。自此开始就埋下了一颗做一名教师的种子在心底,经过十年寒窗的滋润与洗礼,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我毅然决然的将第一志愿填报了教师专业。大学四年的美好时光在朗朗书香的校园里处处留下我的足迹和身影,中心花园的第一缕阳光总会照在我的脸上,迎着晨曦背诵英语单词、朗读中华经典依然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人流匆匆的甬路上通往图书馆的人潮永远是最多的,七层的高楼永远是莘莘学子们心中最高的灯塔,底蕴丰富的学校图书馆敞开了知识宝库的大门迎接八方学子,充实的精神食粮不仅仅丰富了学子们的基础,更夯实了每一个人的灵魂。
当毕业季来临的时候,让我最难忘的事却是对大四实习生活的追忆,当我回到家乡自己的高中母校做一名助教,看到了村里孩子们上学的艰辛,早出晚归的孩子们背着重重的书包上学的背影、家长们带着孩子拿着习题来追问我习题的场景,让我对乡村教育的发展的现状感到了失落,留守儿童的增多、单亲家庭的出现导致了很多农村学生成绩差、素质低、自制力不强等等问题,坐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我沉思着自己一路走来的风雨历程,正是有数不清的老师们对我的谆谆教诲,才有了踏上三尺讲台的自己。当我的身边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也要想我的师长们一样用自己的爱心、师魂去给予更多的学生以温暖和呵护。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我将用智慧启迪智慧,用人格引领人格。
走出大学校园,我放弃了南方学校的聘请与邀约,毅然决然的回到自己家乡一所乡镇小学任教。虽然大都市的车水马龙、闪烁霓虹也曾是我梦寐以求的向往,但当作出决定的时候“反哺”家乡却时刻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也促使我鼓足勇气站在今天的三尺讲台上。作为一名乡村教师,我知道从学校走出的大学毕业生身上有很多的学生气、理论派,所以在这八年的工作中不断总结、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课堂,自己成长的同时更加感受到了孩子纯真的心灵与聪慧的睿智。在祖国的东北乡村,我依然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寻梦之路。
依稀的记得自己代的第一个班级2013届毕业生,当时他们才四年级下学期,两年半的时光不仅仅是学生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更是我从一名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孩子们刚刚开始对我没有信心,从上一任班主任李老师转身离开教室的那一刻流出的眼泪,我知道这是将近四年师生情谊的真情流露,在自己的心里也暗暗发誓要做一位像李老师这样的有真情真爱真付出的好老师。当孩子们在李老师走后依然抽泣着,我没有打扰这份宁静,而是悄悄地擦干自己的眼泪,等待着孩子们抬起头注视着我的眼神,我需要对自己自信,更需要孩子们相信我。
当月亮已经升到最高处,宁静的夜晚里我的窗前台灯依然明亮,不仅仅是为了写教案、备课,更是为了给孩子们呈现出一堂精彩的课程而筹备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露珠里折射到我的眼中,我已经踏上乡间小路赶赴学校,在班级门口迎接每一名学生。看着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如同春花般绚烂,我的内心亦如孩子们的微笑。每天放学我都会亲自送学生到校门口依依惜别,孩子们对我摇手作别,自己就感觉像失去了什么。当大雨滂沱的午后,电闪雷鸣肆虐天空,我和孩子们一起在班级抱成一团相互鼓励,为流泪的学生递去纸巾擦干眼泪;当暴雪肆虐,寒风呼啸,我会送孩子们踏上回家的校车,学校附近的学生我都一一送回家中,这不仅仅是作为教师的责任,更是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而应该为学生付出的博爱。就这样仅仅经过了一个学期学习生活,班级里的孩子们接受了我这名新老师,更会把我当做知心朋友、学习路上的领航员。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文学基础和教学经验,更要有全科知识作为铺垫。在认真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教法、备问题。语文课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注定了会在交流与讨论中碰发出智慧的火花,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绪时不时的会相互交融碰撞,产生出更加绚丽的光芒。当讲述《颐和园》这一节课时,我从颐和园建立的历史开始追溯查询,在介绍颐和园历史的过程中将所有景点、建筑的历史背景都一一作了标注。作为颐和园所在地首都北京,我也为学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孩子们的脑洞总是打开,他们眼中的语文课是包含了所有学科的融合型课程,也正是这样的孩子们给我不断专研、不断学习的动力。这堂课程在我的设计中从学生的思考角度出发,提出自己喜欢专研的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讨论问题的难点、理解的难点,在互动式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课程参与率。一张张学习汇报单在课上呈现在所有同学的面前,通过大屏幕出示问题,孩子们在看到问题后没有沉默没有停留,而是翻开书本、查找自己的预习笔记、课前搜集的资料相互讨论起来,一堂课在孩子们的相互讨论中热烈的开展起来。
当书声朗朗回荡在教室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不知不觉的就集中在了书本上。在学习汇报单的问题出现的时候,我没有及时解答并且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同时鼓励孩子带着问题通过阅读走进课文,再次感受文章中呈献给读者的美感,对于中国古代园林建设辉煌时期的钦佩与赞赏。当孩子们面红耳赤的为一个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我则作为问题分析员为他们梳理条件、信息,从文章中找到需要解决的答案,润物无声中孩子们学会了分析、思考、求证、总结的阅读学习方法。
在讲述长廊中雕梁画柱的图案,孩子们津津有味的欣赏着每一副图片所呈现的典故,引经据典中拓展了学生们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与思考,同时激励学生产生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北京之行在这节课授课过程中就被我愉快的定了下来,在课后还有同学来找我要一起同行去实地考察颐和园的每一处景物与课本作对照。孩子们的好奇心真的让我很感动,但作为教师我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这堂语文课程在经历了两个课时的时间才完成,学生们不让我下课,对于课程的喜欢让他们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也许这就是一堂好课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吧。
这节课的课程反思我写了好多好多的话,将课堂孩子们所有的问题都一一解答,同时也在反思孩子们对于这节课的兴趣为什么如此浓厚,不仅仅是对于语文学习、阅读教学方式方法的喜欢,更是对我备课完整充分的一个肯定。每一堂好课都是反复打磨、推敲出来的,作为教师要对自己的课堂负责,要对每一名学生负责,更要对自己讲解的知识、说话的话负责。课程的精彩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效果、对课文的领悟、对语文知识的喜爱才是一个好语文老师所带来的影响。
北京颐和园之行我在这个暑期完成,通过一张张照片将课文内的景点一一记录,让人惊讶的是班级里过半的学生在这个暑假都外出游玩,不仅写了游记,更将自己的见闻在班级以口头作文的形式分享给全班同学,颐和园也成了暑期孩子们的向往景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和学生一起在学习的道路上教学相长。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阅读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是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一条重要的通道,在语文课堂上阅读是打开学生学习思路的一个重要方法。对阅读教学的解读,我自认为自己理解的不够深刻,看到叶老先生通俗易懂的解读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也许自己把文章解读想象的太深奥了,在自己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赏析文章,却总感觉游离于课本之外,而并非能够深入其中的内涵,正是因为自己对文章的把握不够全面,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对文艺的解读。这份差距是需要时间和阅读量积累才能解决的,也更加激励我继续阅读的信心。
很多时候,课文是不配插画和配图的,在讲述过程中,条件便利一些的教室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图片进行景观、人文方面的展示,也有的直接通过教师语言来描述。还记得在讲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正好大学同学在桂林旅游,我提出不情之请让他帮我拍桂林的美丽景色,虽然文中介绍的很美,但我还是希望通过图片激发学生的直观感受,不能说文中的辞藻不够华丽、语言不够细腻。但在讲课过程中能够收集并展示当地景色图片会引起学生对文章理解的共鸣,这一点虽然和叶圣陶先生的理解有偏差,但我在教学实践中真的收到了很好的成效。反观本书的观点,也给予我在课堂教学中一定的启发:通过文字来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在讲述《黄山松》一课时,作者将具有代表特点的松树一一介绍,移步换景的写法让学生对黄山有了心驰神往的感受。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描写的画面中,我将难题抛给了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习讲解。每一小组讲授一个代表性松树的内容,通过联系实际生活的认知理解,组织语言进行阐述。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想象力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延伸,在彼此智慧的碰撞中产生思维发散的火花。课程的精彩程度超出了想象,学生对黄山松的理解也超出了课本认知,每一个人都收获满满,也符合叶圣陶先生对驱遣想象力的认定。这是一堂常规课,但就是这样一堂普通的常规课却引发了学生热烈的思考。在启发学生想象力的时候,我更多的感觉是发散学生思维,超出文本的解读,文字毕竟是生硬的,而现实生活确实孩子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存在的感官体验。联系实际生活,学生们对文本的解读会滔滔不绝的将相关联的事物融合到一起产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同时学生们交流思想、见解,更加促进对文本的解读。想象力,更多的是联系实际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而产生的体验,通过文字进行阐述。结合作者当时写作时代背景、人物经历来解读会产生更好的效果。驱遣我们的想象力,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作品当中,感受字里行间带来的视觉冲击体验、环境造就的心态、历史背景赋予的悲欢离合,就能够达到这个目的。
教学工作中每一天都带给自己新的希望,新的挑战,对于未来的教学之路,我自己充满信心扎根乡村教育的沃土上,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勤奋和专研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塑造学生的纯洁心灵。未来已来,时不我待,驻守乡村,教育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