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涛老师的《倾听者的教育》初读起让我不舒服,有种剖开自己亮相于众的羞耻感。不过越读越上瘾,很愿意让自己来一次自我剖析,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第一步。李老师说当前的教育因受教师中心主义、权力话语的制约,严重存在着“倾听”的失落,老师的“言说”大大僭越了“倾听”的地位并占据着无上的权威。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存在大片受压抑的沉默区域,学生难以发出自己的声音。班主任成为空旷舞台的“独语者”,学生成为看台上的“听从者”,时间久了可能连“听从者”都不是,俨然成为毫不关己的“看客”。要改变学生的麻木必须首先让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为此,班主任需要让出话语霸权和班级统治权,首先成为合格的“倾听者”——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来,对班级的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具体化可以归纳为倾听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倾听学生的思想、倾听学生的疾病、倾听学生间的差异和区别,倾听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真正的倾听应该做到参与创造学生的声音,倾听学生的体验并重建自身的教育体验。倾听学生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创造轻松的心理气氛,鼓励学生好学、好探究的天性的发挥,从而乐于学习。正如后现代主义所提倡的师生观一样,教师只不过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该是学生最好的倾听者而不仅仅是讲解者。
如何让一个人的表达带动班集体的表达,让个体的参与升级成全班的参与?我想到的办法是让其他同学针对这件事情发表意见,他们或者支持或者反对,无论哪一种看法只要是心中真实的想法就值得被鼓励。班主任只有耐心仔细的倾听,鼓励学生的表达,不妄下断言才能激发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想说的话,进而帮助班主任理解学生们的真实想法。也只有可以言论自由,学生们才会尊重和喜爱这个班集体进而自觉主动地遵守班集体的公共秩序,积极参与班集体的建设与管理。因此可以说倾听是理解学生真实想法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第一步。
作为教师要乐于参与学生的对话。“用心听”是审美意义上“倾听”的最高境界。它意味着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而非单纯的听觉反应。“用心听”以师生对话的形式深潜到学生心灵的幽深之处,感悟其内在生命的震颤与跳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学会用心灵去倾听、理解感受被称为儿童世界的这种音乐,首先是光明愉快的曲调。不要只当儿童世界音乐的听众、欣赏者,还要当它的创作家———音乐家。”
所以我们要着力营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开放的班级氛围,形成真正的师生对话,使这种对话更加持久。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指出了对话得以真正进行下去的若干条件:平等(对话)不可能发生在否认他人具有说出他们的词的权利的人和说话权利被否认了的人之间展开”;爱,“爱同时是对话的基础和对话本身”,“如果我们不爱这个世界——如果我们不爱生活——如果我不爱人民——我们就不能进入对话”;谦虚的态度,“如果对话双方(或一方)缺乏谦逊,对话就会破裂”;信任,“对人的信任是对话的先决要求⋯⋯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批判性思维,“除非对话双方进行批判性思维,否则真正的对话也无从谈起”。可见,要实现真正对话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以平等者的姿态出现,赋予学生说出自己“声音”的权利和机会,信任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并虚心地接受学生的意见,同时师生双方也要批判地思考。
老师要在对话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爱,学生也给予老师充分的信任。在对话中没有地位的高低和话语的霸权,大家以谦虚的态度和批判性的思维共同商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构建了平等、宽容和谐的班级氛围。相信在这样的班级氛围中更容易培养出互敬互爱、互相欣赏、谦虚有礼的学生和老师。这样的班集体怎能不让人心向往之呢?只有在开放活跃自由的班集体中,学生和老师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自发地尊重和爱护这个集体,班级的长治久安也就有了可能。也只有在开放活跃自由的班集体中学生和老师才有安全感,耐心地倾听彼此,平等的对话才能真正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