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位朋友都去参加MBA面试了:
H君春风得意,说感谢自己的创业经历,以及这几年来自己对行业、经济发展的思考;感觉自己在两轮MBA面试都hold住了全场,面试官完全没按套路走,比如要抽签问问题什么的,面试现场变成了企业管理、行业发展趋势的小型讨论会,和几个面试官聊的很嗨...
S君则感觉中规中矩,但吐槽了两个点:
第一个是面试官问:“你的经历和未来发展方向更适合去读一个XX专业的研究生啊,为啥要来读MBA呢?” (S君的回答我略过吧,ta的回答应该是扣分点)
第二个让ta不爽的是,对方问:“为什么你工资那么低?”
然后,小群里面的讨论进入了S君的吐槽时间
“我工资低才去读MBA呀,通过MBA的学习找到自己的提升空间啊;我如果年薪百万,我干啥来读你MBA? 这个逻辑真的好笑啊~ 如果这个是压力问题,我还勉强接受,如果是面试官真的看不起我工资,那我就真的呵呵了。。。我就不懂这家学校的选人逻辑是什么了。。。”
抛开这个面试官提出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小Q突然真的想探讨下,为啥S君的工资不高呢?
(1)从年纪上,H君比S小三岁
(2)从学历上,大家都是重点本科毕业,且H的本科大学更知名
(3)从专业上,两个的专业都差不多,偏市场营销和公关类
毕业10年+下来, H君的年收入大概是S君的2-2.5倍,那么差别是怎样造成的呢?
(1)看行业选择
S君总共跳槽2次,一直在一个所谓比较稳定的传统的 “消费品”行业,不愁失业,但公司每年的业绩也不会有很大的增长点。
H君离开了有编制的铁饭碗,自己经历过创业无果,后来转向最火的互联网金融;纵观多个行业,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比较高收入的行业。
(2)看个人成长和变化
S君跳槽不多,但这几年在一个稳定的公司里的职位上并没有明显的晋升,最要命的是工作10年+也还没有带过团队,这对ta的后续的跳槽极为不利,有点高不成低不就。
H君从项目管理到创业,从经理到总监,每一次变动都在积极为自己需要新的发力点和破局点,去获取不一样的经验值或者眼界,并用实际的业绩去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3)看工作以外的学习与思考
S君刚毕业的时候喜欢到处链接资源,打通关系,后来发现这些关系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得不是很到位,则减少了这些精力的投入,然后去开始享受自己的生活,比如美食,比如画画等。
H君由于在创业中不断遇到各种问题,因此带着问题进入了各种行业的圈子,参加了商学院等学习,周末也经常和好友去探讨新的合作机会点和新的模式,基本上是处于不断学习、实践然后循环自我验证的状态,使得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应付新的挑战。 ta还能在不断的沟通思考中,逐步搭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慢慢地将自己看到的问题,与经济发展,产业趋势等大的思路结合起来,逐步让自己完成从点到线的思维路径和判断逻辑。
两个人的成长足迹的确不大一样,毕业10年+后,基本上差距就拉出来了~~
行业的选择,职业上的变动与挑战,自己的努力成长,我相信这基本是判断一名职业人未来收入的核心三要素,
而且这三者不一定是加法关系,可能到了关键选择点,会变成乘法关系 (例如有眼光找到下一个高增长行业并有魄力为之全身心投入)。
借由MBA考官的这个问题,小Q也要再复盘一下:
- 过往的经历中,我做了什么不大好的判断和抉择;
- 未来我到底要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需要在职场中更进一步,我还需要做些什么?
以他人为鉴,找到自己的破局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