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学习(未知、熟悉、掌握、熟练、本能)
费曼技巧(Feynman Technique)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用你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解释一个东西。”你需要抛开书本、参考资料、网络等等外在的资源,用自己脑海中存储的概念将一个东西解释给他人。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说费曼技巧可以显著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原因就是:它是一种可以将我们头脑中的概念揉和在一起形成知识网络的学习方法。而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将不同的概念串联起来。通过费曼技巧,我们可以不断的将我们的概念之间进行联系,而且我们在不断运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大脑会越来越适应这种结合状态,我们的学习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那么下面让我们把学习知识的五个过程分解开来,看看运用费曼技巧在每个过程中应该如何去做:
1. 未知
当我们拿到一本新的教科书或者一篇新文章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有逆反情绪。“都是陌生概念,不想看。。。”。这时可能并不是我们的错,也许作者写的本来就不是非常的亲民,这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是问自己如下的几个问题:
(1)我们要学习的知识点它究竟在讲什么?
(2)它会被运用在什么地方?
(3)它可能与我们生活中的哪些常识结合起来?
(4)我能不能用日常用语来“比喻”这个现象?
(5)基于目前的知识水平,自己能不能琢磨出一条路来解释/理解我所要阅读的东西?(据我的经验现实,当你可以做到这点时,阅读其实是一种非常愉悦的享受)
那么费曼技巧在我们面对未知知识时可以被如此运用:不断地问自己上面所提到的五个问题,直到对每一个问题都有了自己的一个理解(注意:要达到清晰的理解)之后,拿着这个理解再去看材料。这时,你会发现原来的障碍好像消失了,作者写的每一句话顿时有了意义,你能理解了。你带着喜悦的心情继续往下看,一直看到最后。
当然,这只是最初的阶段。
2. 熟悉
经过运用上面的“费曼技巧”后,我们对知识点的理解深入了一层。这时我们所需要做的就不是只针对一个参考材料来进行“学习”,而是运用我们已经得到的理解与认识来研读其他的参考资料。例如其他教材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说的?有没有针对这个知识点的论文?最新的论文中是如何评价这个知识点的?慢慢的扩展我们的知识面。在这时,我们如果要采用“费曼技巧”的话,我们需要不断问自己的问题是:
(1)不同版本的说法之间有哪些异同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异同点?
(2)哪种说法是最符合逻辑的?最简单的?最好应用的?最准确的?
(3)我自己是不是可以在自己的角度上对这个知识点给出自己的说法?
(4)在我看来,哪些方面是重要的?哪些方面是次要的?哪些方面其实并不值得一提?
对不同材料进行对比,在其中运用“费曼技巧”,我们就能达到对知识掌握的第二层境界“熟悉”。
3. 掌握
当我们知道了一个知识的多种表达方式之后,下面就要对它的来龙去脉进行分析整理。这个阶段我们应该让自己对自己讲解的问题有:
(1)这个知识是如何产生的?
(2)它属于奠基性概念还是延伸性概念?
(3)我们能不能不用这个概念?(换另一种概念,另一种理解来看待这个知识,原创性!)
(4)这个方法的实用性究竟有多大?在何时会不适用?
(5)我能不能想到运用这个概念的10种不同的场景?每种场景中在运用概念时需要考虑到怎样的“陷阱”?
这个阶段,我们运用费曼技巧主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这时,运用费曼技巧的方法在于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讲解题目。当我们掌握了基础概念之后,我们应该让自己不停地运用这个概念来帮助我们解决更艰深的问题。
4. 熟练
上面提到的三个点都是针对着某一个孤立的知识点来说的。那么在我们学习过程中,当将各个知识点都做到“掌握”这一步以后。下面我们需要将这些小块拼装成一个机器。这个机器的每一部分应该是互相联系的,我们从任何一个知识点出发,应该都可以将整个的知识网络体系遍历完全。这时运用费曼技巧就是随便想我们学到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看自己究竟能走多远。这时不妨和自己玩一个小游戏:
把眼睛闭上,脑子中随机的想出一个概念,接着以这个概念为起点。看看这个概念能延伸出去多少新概念?这些新概念又能如何延伸下去?当你认为你已经拥有足够的能力将一门学科中的概念组成网络之后。下面可以写一些文章或者甚至自己写一本教材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当然,这一层只要做到“在不参考其他资料时可以将所有概念串联起来”即可。如果真正要掌握其中的细节,并细致到可以写出教材的程度,我们就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进入第五层。
5.本能
这一层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融会贯通”。当时华罗庚在写《高等数学教程》的时候,据说不用参考书,一根烟,一支笔,一堆纸,一写一下午。所有的知识在脑袋中都紧密连接着,每个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多种例子以及可扩展的角度都非常清晰地刻画在脑袋中。一门学科能完成什么,不能完成什么,为什么不能完成都了如指掌。可以站在一门学科的最前沿来欣赏学科的发展,到了这个层次可以用费曼技巧进行知识的重复梳理与发现知识的新边疆。当然能达到这个层次的人,应该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级人物了。如果能在众多领域中都达到这种已经化身为“本能”层次时,这样的人就称为“大师”了。像华罗庚在数学方面,钱学森在力学方面,Linus Pauling在化学方面,Landau与Feynman在物理方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