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会有那么几道独特美食,能让自己的孩子即使七老八十想起都会流口水。
我们家餐桌上有一道茄子煲疙瘩汤,就是当年父亲常常给我们做的独特美食。用茄子丁煸炒一下加盐加水,水开后把拌好的疙瘩煮进去,一开锅就关火,加香油香菜即可。配料极简,但因为保留了茄子的原味所以味道很香。据说是父亲老家以前常吃的。后来我也做给我儿子吃,成了他每次放假回来,总点着名要美美吃一回的美食。
这种味道的传承,也让我常常会因为某种吃食而回忆起父亲。
记得小时候,人们的日子好像都不富裕,每家每户餐桌上总是土豆白菜,耗了猪油剩下的肉渣就是人间美味。但父亲却总能想办法给我们三个孩子改善伙食。有时候是朋友上山打的兔子,有时候是从肉联厂买来,因为本地人不习惯吃,所以比较便宜的猪头、猪心、猪蹄等等,回来自己烫毛,用碱水反复清洗,然后用大砂锅炖一晚上,让我们小孩子梦里都能闻到香味。
母亲那时候刚生了弟弟,就得了心脏病,身体弱,父亲便想尽办法给她做有营养的饭菜。记得阳泉市场上刚有了油菜这种新鲜的蔬菜,价格很贵,他就买一点只给母亲炒一小盘。还有鹌鹑蛋,那时候是稀罕东西,他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给母亲补充营养。当然我们也跟着沾光过了瘾。
后来生活渐渐好转,可父亲工作也忙了起来,回家做饭的次数就少了。但一吃到新鲜好吃的东西,他就想办法尝试在家里给我们做着吃。说起来我们家第一次吃涮羊肉,就是他在家里碳火小铁炉子上放上锅,自己买羊肉切了片,一家子搬板凳,围坐在火炉边,边涮边吃,热闹得像过年一样,至今记忆犹新。父亲虽然忙,但有一年正值我上高三、弟弟上初三,最要劲的时候,父亲怕亏了我们,每天坚持天蒙蒙亮就起来给我俩做早饭,一人两个外焦里嫩的煎荷包蛋,和一盘油汪汪、软乎乎的鸡蛋摊饼子,一直到我们俩考完试,一天都没间断。
其实父亲原本是不会做饭的。他出生在河北农村,少年时期就在外上学,后来大学毕业分配在山西教书。因为常年吃食堂,所以对做饭并没什么研究。后来成了家,有了家人才开始自学成才。那时候没有百度,家里的两本菜谱就是他的宝贝,里面有各种传统菜肴和面食的制作方法,他照着菜谱做的各种烙饼尤其好吃。因为总是边做边看,书页都有了油渍,也松散了,现在传到我手里,作为家里的传家文物保存至今。
养儿方知父母恩,直到我也有了孩子和老公,我才读懂了我的父亲。父亲对孩子深沉而不善于表达的爱,丈夫对妻子不善于倾诉的爱。世上的爱有千万种,但每一种都是基于付出。有人说爱做饭给别人吃的人重感情,那父亲应该算一个,他没和我们讲过什么人生道理,也没有过于亲昵的表示,表达爱的方式很单一,就是想把最好吃的东西分享给我们。我们在潜移默化中享受着厚重的爱而不自知,长大后却自然慢慢明白其中深意。
如今,我也会像父亲一样,常常把好吃的东西做给我爱的人,或家人或朋友,让舌尖上的味道传播传承。好多时候,幸福和爱是朴素的,微小的,甚至不易觉察的。我想,美食所传递的就是这样的爱和幸福。
如果还有来生,如果还可以做父亲的女儿,我会给他做我现在很会做的饺子、包子、馄饨,还有好多好多 ……。只可惜,如果也只是如果,来生也只能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