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个人的习惯是很难改变的,即使他知道这个习惯不好,即使他不喜欢这个习惯(比方抽烟、玩游戏等等)他也不愿改变。
李叫兽讲过一个例子,之前有一个人经常和朋友抱怨:“我非常不喜欢吃金枪鱼三明治,我喜欢吃蔬菜三明治,但是因为之前一直吃金枪鱼三明治所以现在也还是每天在吃金枪鱼三明治。”
他朋友非常不解:“你媳妇为什么就不能为你做你喜欢吃的蔬菜三明治呢?”
他连忙解释:“你误会了,我没有媳妇,都是我自己在做金枪鱼三明治的。”
这个例子说明,一个人不愿意改变到了何等程度,宁愿一直吃着不喜欢的食物也不愿意每天花一点心思改变一下,即使这根本不会多花多少时间。
不改变永远也不可能进步,更不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02
我们知道很多顶尖高手在最开始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都是先向大师级的人物学习,学习他们的练习方法和思考过程,通过长时间的枯燥地刻意练习,一点一点精进。
富兰克林练习写作的方法就是经典的刻意练习方法,他找不到高人指点,于是就自己创造高人,他认真研读《观察家》杂志中那些优秀的文章,通过反复地对文章中语句、词语、结构的认真推敲,自我练习,反馈对比,找出差距,不断进步,终成伟大的作家。
当我知道了富兰克林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时,我很兴奋,因为我知道了写作是一项只要下苦功夫就一定能提高的技能,而且只要我也用这种方法去练习我也一定能提高写作水平。然而我知道了也只是知道了,并没有真正地去实践,我所做的就是保证每天一篇的更新而已,但并没有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甚至每天写完了都不愿意回过头来检查一遍就发布出去了。
我想这就是我和高手之间的差距。我不愿意去改变,不愿意真正去拿好的方法来实践,而高手很多时候是自己花费时间来琢磨怎么改进,然后反复实践、反复练习、反复改进。因此他们成为了高手,而我却不是。
03
最近了解了很多大师是怎样学习一个概念,怎样构建概念之间的联系,织密知识这张网,从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的。他们的方法大体是一致的。基本上都是:保持好奇心,积极探索事物背后的原理;为学到的知识找到别的应用场景,去解释一些现象;用学到的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过程,学以致用。
今天听了每天听本书栏目讲解的《别闹了,费曼先生》,了解了一个伟大的有趣的物理学家是怎样学习的。
他的方法是通过转述给别人听来达到巩固自己对知识的掌握。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
1、确定要学习的概念
确定你要学习的概念,将它写到一张白纸上。
2、将概念转述给别人听
写下你对概念的理解,想象你正在给一个孩子做讲解,用尽可能简单易懂的画面般的语言来解释概念。你解释不清楚的地方,要么是你对概念掌握不到位要么是你解释有问题,总之是你还没有掌握这个概念的实质,接下来你要重点对这些地方进行深入学习。
3、纠错、深入学习
对掌握不扎实的地方再次进行深入学习,然后将自己的理解流畅地写下来。
4、回顾和精简
等你把这些部分都掌握清楚了,试着用形象的比方、易懂的语言给别人讲述一遍,直到他们能听懂你的讲述,就算过关了。
我不得不佩服费曼的耐心,我也知道一个概念是需要反复打磨的,但是我很少自己去尝试着讲出来。费曼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同时练习了演讲能力,怪不得他的演讲与口才也那么牛气。
成甲老师、古典老师、李叫兽等等优秀的人物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都是擅长举一反三,反复运用,不断精进,从而内化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
他们不怕麻烦,结硬寨、打呆丈,以慢为快,他们愿意去付出、去实践,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所以成为了一个个伟大的人物。
而我们始终克服不了自己的惰性,耐不住寂寞,不愿意走出舒适区,不愿意去做那些枯燥的练习,所以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04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没有人是天生聪明的,所谓的高智商不过是给自己的操作系统(大脑)中不断增加概念,不断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你的操作系统中知识体系这张网织得越大越密,你理解事物的能力、认知能力就越强,学习新知识也就越快。相信你也知道学习一个陌生的知识点,遇到不太懂的概念要停下来思考,为他找到运用场景,要举一反三,但是这是非常耗费脑细胞的事情,而且严重影响进度,因此与大多数人对浮躁心态和求快心理是相抵触的,所以大多数人选择待在舒适区,就这么欺骗着自己,仿佛多读书就一定能成为阅读高手,多写作就一定能成为写作大师,就这么在低水平勤奋陷阱里打转大半生也没有成为自己想要的高手模样。期待你与高手之间差的就是从知道到做到的差距,高手能克服惰性走出舒适区去刻意练习,而你选择待在舒适区简单重复着一样的行为却期待不一样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笨”。
知道了不去做,等于不知道。学习知识不是为了知道,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博学傲人。而是为了让它去指导行为,服务工作和生活。
让人生更美好,从知道并做到开始。
想成为高手,那就从现在开始克服惰性,把知道的付诸实践,踏踏实实去做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