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二十多年的教师生涯,近水楼台先得月,身边多为优秀的教师同行,他们或端庄娴雅、或知识渊博、或个性突出,或谦逊低调。
“劳模”校长
校长姓陈,见过他的人都觉得他亲切,毫无架子。我也这么认为。
校长教政治出身,颇具文采,我读过校长写的《初为人师》,校长在文中回忆了自己大学刚毕业分到瑞中当班主任,紧张地每次上课“歪着头,盯着天花板看”,以致找对象时,人家误以为是“歪头”而迟迟找不到老婆。校长的敢于自嘲,平易的风格在文章中可见一斑。校长每年的开学典礼讲话稿,都是各大公众号争相传阅的对象,如《坐而论道,更要起而行之》,如《登高望远,人生要有高境界》,如《做一个让人放心的人》,讲话稿既结合热点实例,又富含深邃的思想,让人读之热血贲张,备受鼓舞。
校长是公认的“劳模”。老师上班时间早,很多老师到学校吃早餐。听同事说,吃了这么多年,一次也没碰到校长。我心生好奇,校长到底有没有在学校就餐?一次,起了个大早,到学校刚刚六点,终于“偶遇”校长混在学生队伍里排队打菜。校长没有节假日、不分昼夜工作,晚上10点在校园里见到校长转悠并不希奇。奇怪的是瑞中的老师也都是不分寒暑连轴转,难道是校长施了什么魔法?
瑞中校园里种了很多果树,春有杨梅,夏有李,秋天的果实数不清,苹果、石榴、柿子、橘子挂在枝头沉甸甸。校长亲自把摘下的杨梅送到各办公室,又悄悄走了。好温馨。
校长喜欢搜罗人才,坊间有言,一部瑞安文化史,半部在瑞中。校长千方百计为瑞中储备人才,他挖来了画家金老师,挖来了古籍专业人才陈老师,挖来了……对于人才选拔,他不拘一格,不管是不是教育系统,不管是不是本地老师,只要有才,他会千方百计去协调。
校长对文史很上心。他做了许多抢救古籍古迹的工作。一次,校长顶着倾盆大雨去云周调研两院院士伍献文和清朝名流张培厚的故居,浑身湿透不以为意。他目光长远,为子孙后代留住文物。有担当。
潘“安保”
潘安保是我在外国语学校就职时的同事,担负着2000多名师生的安保工作。他与我同龄,印象中他像老大哥一样让人倍感安全。
潘安保教体育,没有与我搭过班,但我班孩子曾多受他照顾,记得一个女生摔倒了,膝盖磕破了,血流如注。潘老师刚好经过,背起她就往医务室跑,等消毒包扎好了,又轻轻安慰受伤女生,直到她情绪稳定才离去。
去年暑假,教育局工会组织获地市两级荣誉的优秀教师齐聚千岛湖疗养。潘安保亦在其中,为帮大家拍照,潘老师放弃了游船和自行车骑行等娱乐项目。举着相机,眯着眼,趴在被烈日晒得滚烫的斜拉桥上,抓拍住大家欢颜快乐的精彩瞬间。满屏都是老师们动感的身影,唯独缺了他自己。
潘老师会下厨房着实令我大吃一惊。我们一群人周末度假时,这群吃惯学校食堂的老师面对满桌食材无从下手,没想到潘老师干脆利落,洗、切、烧有条不紊,锅盆合奏之时,一盘盘佳肴端上桌。
潘老师对别人的事总是有求必应。我的一封来自北京的重要信件寄到了老单位。时值放暑假,保安不再分发报刊信件,一摞摞堆在杂物间。我多次跑到老学校寻找,均未果。我向潘老师求助,没想到他在如山的报纸堆里找着了。
一个人,不在一起共事却依然让人常常想起,那是真的好。潘老师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