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4日10:00,全国性的哀悼活动,全国人民用默哀三分钟,来深切哀悼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牺牲的烈士和逝世的同胞。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两个多月时间,既漫长又短暂,正是最美逆行者们不分昼夜的艰苦奋战,让我们隔着窗户和栏杆,在焦虑的期盼中迎来了曙光,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疫情下的怪诞行为,印证了“达克效应”
中国疫情在好转,国际疫情却在加重。崇尚所谓“自由”的美国和意大利,采取“群体免疫”的英国等西方国家,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灾难。
本来可以有效控制的疫情,为什么却变得这样触目惊心?
疫情初期,有些国家的某些政府官员告诉民众,不用戴口罩,自由更重要;有些国家甚至还采用有点自欺欺人的“群体免疫”政策。是不是有点“无知者无畏”?
在《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三季中讲了一个例子,我觉得用来解释上面这个现象也挺合适:
1995年美国有个叫惠勒的中年男子,听人说过柠檬汁可以隐形,就把柠檬汁抹在脸上,单枪匹马抢了两家银行,抢完之后还对着监控摄像头笑了笑。电影里的劫匪至少还带个头套,他却没有采取任何伪装措施。但很快警察就抓住了他,并且出示了监控录像带的证据。
这里有个知识点:用柠檬汁写在白纸上的字,干了以后就会看不见。用电吹风一加热,字迹就能显现出来,这因为柠檬的酸性腐蚀了纸张。
惠勒显然误解了“隐形”的意思。
惠勒的愚蠢惊动了康奈尔大学的一位心理学家,叫戴维·邓宁(David Dunning),他就跟自己的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Justin Kruger)搞了一项研究,想看看为什么这种一知半解的人能有这么大的自信心。
邓宁和克鲁格研究人的两个能力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你在某个领域的技能水平,一个是你对这个技能的自我评估的能力——也就是你对自己的水平跟别人相比是个什么位置,有没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他们通过幽默感、逻辑推理和语法这三个项目上的能力测试,以及测量受试者自己评估自己在这三个项目上的能力,结论是:越是一知半解的人,越自信。
这就是1999年才被正式研究发现的心理学效应-“邓宁·克鲁格效应”,也叫“达克效应”。而且因为这个发现,他们还获得了“搞笑诺贝尔奖”。之所以搞笑,我理解是这种行为本身也许“可笑”吧。
“达克效应”告诉我们求知这条路很难。一知半解的时候,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以为已经很懂了。你必须先经历一次自信心的低谷,才有可能走上真正的求学之路。有人把这条路总结成一条曲线:
美国、意大利、英国某些官员的行为是不是也类似于愚蠢的惠勒,正因为他们对新冠肺炎的“一知半解”,以及对“人传人”严重后果的不理解,才做出“无知者无畏”的行为,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灾难性后果。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状态。
不知之障,你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优秀
面对疫情,和一个个逝去的生命,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不易,也希望通过反思,为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自己而努力。但我们要避免盲目自信,跨过“不知之障”。
在池宇峰的《人的全景》这本书中有个“不知之障”的案例,我们实际工作中也常常遇到:某位公司管理者找到领导,认为自己可以负责更多业务,承担比现在更高的管理责任,应该得到晋升了。当被告知时机还不成熟时,他往往会说:“我觉得我已经准备好了,我比XX更优秀,他都能做,我为什么不能?”
我负责的事业部有个部门经理,就向我提过相同的要求。但实际情况是,他至少缺少系统性思维、有效沟通、快速识别关键点的能力。当告诉他这些问题时,他并不觉得自己不具备,即使有也能快速学会。
这就犯了“不知有不知无”的错误。
“不知有不知无”,不仅是指“不知道自己有不知道自己无”,也是指“不知道他人有不知道自己无”。
听说过、知道、理解、自己能讲出,这是4个不同的认知层次。有些人容易把知道一个道理,误以为是完全理解,但如果让他去讲,他又无法做到,这4个认知层次之间就像见过车、会开车、会修车和会造车一样差距巨大。
我们只有突破“不知之障”,才能够不落入“达克效应”的陷阱。
自视甚高,你也不是什么都懂
职位越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影响就会越大。就像这次疫情某些西方国家的当政的政客,因为他们身居高位,所以他们的言行对全国人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们的错误引导才让疫情往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有的管理者在下属面前,表现得自己无所不会无所不能,自视甚高。实际上,这些管理者可能是担心下属认为他不懂,可能会影响他的权威。殊不知,权力感会损害人的共情能力,使我们不能体察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变得刚愎自用,成为傲慢综合症。傲慢之下寸草不生,这样就无法充分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优势,最终的结果就是失败。
曾经跟两个公司的创始人一起合作过,由于公司慢慢壮大,形势逐渐向好,自信心膨胀,本是其他人擅长的领域,却利用自己的身份来干预,最终结果搞砸不说,人也走了。
这是很多创始人、高管最容易犯的错误,有优越情结的人被眼罩蒙住了眼睛,无法识别自己。也是“达克效应”的一个普遍现象。
在“《宁向东的管理学课》-达克效应:自视甚高与倾家荡产”一节中讲到阿德勒的话:有强烈自卑感的人容易从其他方面来证明自己的优越性,从而获得补偿,所以有些人的情绪阅读能力比较差,自以为的能力水平和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不管是高管,还是创始人,虽然他们尽力去表现出他们的优越感,但也反应了他们的“自卑”。
进步使人虚心,落后使人骄傲
毛主席曾经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就是有自知之明,是一种有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只有谦虚,才会让别人尊重。这句话反过来也成立,就是“进步使人虚心,落后使人骄傲”。
《万维钢精英日课》第三季讲的“达克效应”内容,就是把“进步使人虚心,落后使人骄傲”作为标题,一开始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
我刚空降到公司的时候,多数同事都比我年轻,产品虽然跟我以前做的类似,但是却依然有很多特殊性。最典型的就是原来的产品偏向于通用型,而现在的产品偏向于定制型,这一点不同就会导致工作方式有差异。
虽然我的经验比较丰富,但去公司的近半年时间里,我都没有根据以前的经验来指导工作。反而一直在学习公司的解决方案和产品,不懂就请教。就这样很快融入到团队中,越来越发现问题并不是表现中的那么简单,促进自己更进一步的去了解,然后再提出我的想法和意见。
因为我知道,即使我的经验再丰富,都有可能水土不服。
“进步使人虚心,落后使人骄傲”,这也是“达克效应”的一种描述。在越来越了解的时候觉得不懂的地方越来越多,作为管理者更应该懂得放权,不要不懂装懂,也要不停的学习和请教,才能够理解问题本质。
譬如现在公司很多同事,虽然年纪比我小,但在这个行业的经验却比较多,他们可以给我很多的帮助。
正确认识自己,保持敬畏之心,避免落入“达克效应”的陷阱
罗素有一句名言:这个世界的麻烦就是傻瓜非常自信,而智者总是充满疑虑。
达克效应普遍存在,我们如何避免落入“达克效应”的陷阱?
一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按照宁向东老师的建议:学会从他人眼睛里看到自己的影子,审视自己,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学问。
二是要保持一颗敬畏之心。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经说过:“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对任何行业要有敬畏之心,你未涉足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有多少坑。譬如我当初从一个公司离职后,跨行业锻炼了半年时间,以为方法论一样就能够按照以前的套路做好,但实际上它面临的环境不一样,面对的对象不同,客户群体也有差异。所以半年后就又重回到自己相对熟悉的轨道。
乔布斯说,stay hungry,stay foolish 。就是 “ 诚惶诚恐,保持敬畏 ”的意思 ,其实就是中国文化中的 “ 贤人之道 ” ,应该成为每个管理者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