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目标做选择,而非用利弊做判断。”
这句话是我说的,而启发我说这句话的,是一本书和一个与同事发生的故事。
18年7月的一个晚上,曾经的下属给我打了个电话:“迪迪,我要去北京吗?”
公司要做人员调整,想将一个做培训的她从深圳调到北京。而我猜测,这次的调整, 她会被作为人事经理的候选人储备着。
我没有马上回复她,反问她:“你还记得面试的时候,你跟我说,你以后想做什么吗?”
她说:“我以后想做人事经理。”
我再问:“你觉得这次调动,能让你这个目标更近吗?”
她说:“那我知道了。”
很快,我们结束了对话。我认为,她会很快做一个决定。
但后来得知,她有想了很多:
好不容易从沈阳来到深圳,就是为了脱离爸妈对自己的干预,现在去北京,爸妈更容易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跟现在这个上司的个性很互补,工作很合拍,也能学到很多东西,上司能带着自己弥补自己的短板;
在这个深圳这个城市,认识了很多朋友,舍不得离开他们……
她犹豫了,想拒绝这次调动。
作为把她招进来的人,看到她这么犹犹豫豫,我忍不住了,很严厉地问她:“你到底还记得自己为什么要来这里?”
经过那次“激烈”地沟通,她去了北京,而且在今年6月,她晋升为华北区的人事经理了。
事后,我有问过她:“后悔这次选择吗?”我记得她跟我说:“不后悔呀!”
就是这份笃定的回应,我更坚信——要用目标来做选择。
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第二个习惯的启发——以终为始。
人生充满了各种选择,每个选择都有好和不好,而我们经常在这些选择的好处和弊端中沉溺,让我们在ABCDE各种选项中充满了徘徊。选了A,觉得B挺好的;选了B,又舍不得C。就是这样,我们在选择面前总是心烦意乱,举棋不定,耗费了心神,又浪费了时间。
而以终为始,把终点当做是我们起点,把目标当做我们现在做选择的依据,思考哪个选择更有利于目标的实现,就可以摆脱选项本身利与弊的干扰,更快更坚定的做出了自己选择。这时候,我感觉做选择的过程,会更加神清气爽。
今年5月,公司安排我去负责一家门店,做门店的店长。一个培训经理,跑去做门店店长,看上去这是一个很大跨度的变化。
当我面对这个安排的时候,我耳边有很多不同的声音:
呀,去宝安做店长呀,你住龙岗,那每天上下班得多远呀;
哇,你做店长了,那就没有了周末,你的社群活动怎么办呀;
做店长挺好的,收入也变多了;
做店长不错呀,公司想要培养你吧……
这些声音,很奇怪的,不停相互辩论,做店长的好和不好;那到底做,还是不做呢?
其实,我做这个决定,不到半天的时间。我答应去做店长,因为我想去当老板。
在今年年初,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后,我要创业,自己做老板。而我们的店长,就是一家店的老板,大大小小都要管,我想体验做一个老板。
所以,不管上下班的距离多远,我从来不会抱怨;尽管没有时间运营社群,我也甘愿做出取舍。我为我的目标做了一次奋不顾身的尝试。
而我在做店长的期间,每发生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像是帮助我的员工晋升主管,完成挑战的业绩目标,拿着奖金请全门店的小伙伴喝奶茶、联系物业做二展、和其他职能部门争执、处理顾客投诉、面对淘汰员工的不被理解,面对供应商莫须有的投诉,国庆7天从早到晚地直落,我都格外投入,格外珍惜每个事件的经历。
这一切好与不好,都包含在做店长的这个选择里。因为以后想做老板,这些好和不好,都是以后可能会遇到,并且需要面对的,所以这个选择的一切都会被欣然接纳。
而我很庆幸自己做了这个选择。
也因为做了这个选择,我年底会有一笔丰厚的奖金,HR告诉我,估摸有二十万上下。
但是,我又根据自己的目标,想要的目标,做了一次选择,放弃这二十万,在年底离职。
因为我的目标呀,我以后想做教育方面的老板,我要精进的,除了是老板,我认为还有自己的专业,我有机会去到一个更大的平台,做我想做的人才培养,去精进自己的专业。
的确,这次的选择过程,我也是焦虑的。
我这次好像要撑到过年,拿了这笔奖金;
我好像不应该在这大环境都不好的情况下辞职;
我好像不应该在已婚未孕的28岁辞职;
我好像不应该在老公工作还没稳定的时候辞职
……
这个选择,好像有很多不应该。
但是,这个选择,让我拥有更多时间,让我拥有更多热情,让我拥有更多离我目标更近的可能。
因为目标做的选择,一切利弊都没有了应该或不应该,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