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闲着无聊,我想你也极少会去,把左手伸进冷水里,右手伸进热水里,然后双手同时伸进常温的水里,来验证对比原理吧。
但是生活中,对比原理的影子,几乎是无处不在。
1
某些餐馆的菜单排列,或是一些店铺的商品展示,会用价格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不管是无意之举还是有意为之,这其中就蕴含着对比原理。
给价格做降序排列,消费者查看商品和价格时,往往先看到贵价的,然后越看价格越便宜。这时对比原理在消费者的感觉上就发挥了作用:先看到贵价的,较便宜的价格就会显得更加便宜。
这样对于中等价位的商品来说,先看到贵价的客人就会有相对便宜的感觉,就算超出预算,也更能够接受一些。相反如果先看到便宜的,那中等价格的商品给消费者相对较贵的即时感,消费者可能就因此望而却步。
2
去年陪朋友租房子的时候,也瞥见了对比原理的影子。当时没注意到,后来想起,还真是高明啊。
那时我和朋友找了房产中介,说明了想要的房子条件和价格范围。然后就由中介哥哥带着我们去看房子。
第一套,民房,还有人在住,东西那个乱啊,格局那算格局吗,也谈不上有什么装修,加上外面的地段也不好,感觉各种不舒服。还是压抑着嫌弃的心情,虚心问了下价格,哇哦,比朋友提的期望值还高一些。
悔恨着自己怎么没有努力多赚钱的我们,继续跟着中介哥哥看第二套。这一看,简直天堂啊,家具也精致,装修也还可以,干干净净的,还在小区里,放心。要说不好,就是挤了一点,也没有衣柜那些。但总的感觉一级棒,问了下价格,和第一套差不多[惊讶]。
据说房产中介手中都会有用来比较的样房:装修差,地段不好,各条件都不尽人意,但是价格虚高(比均价高一些)。带客人看房也会先看这些,再去看想要出手的房子,这样成交率会高一些。大概是看过地狱的人,觉得住狗窝也是福吧。
3
撇开点商业味,我们看看身边的例子。我有一位朋友,是圈里的老好人了。周围的亲戚朋友找他帮忙,只要能力范围的,一般也不会拒绝。按他说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候嘛。不过这样的人,前段时间居然被他朋友指着鼻子,说他吝啬鬼,没义气。
原来,他的朋友之前有找他借钱,他基本上是能帮就帮。但一来有借无还,二来虽然金额不高,次数多了也是挺苦恼的。最后一次他被找借钱应急的时候,推说家里最近开销要用,拒绝了。
过不久,他买了一辆不错的骑行自行车的事,被他要借钱的朋友知道了。“好啊,有钱买自行车,也不借钱帮帮我”,从此,他在朋友当中,就落下了一个吝啬,不仗义的坏名声。
朋友跟我说,当初一开始就不借给他,说不定也不会骂的这么凶。
一开始频繁的付出,到后来因为某些原因不能继续了。从有到无的落差,对比原理把别人对你的差评加了个plus。前面的付出反倒映衬了后来的不付出,这说来,还真就不如一开始的“无”了。
类似的,可以看到丛飞与白眼狼的故事。
这样一说,像“男朋友追求时殷勤周到,电话秒接。追到手后没那么热情了,信息也隔好久才会,是不是不爱我啦?”之类的感觉,是否也会是对比原理的落差造成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