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两种思维,一种是僵固型思维模式,这种思维限制了学习与成功,另一种成长型思维模式则使人们进步。”
这是卡罗尔·徳韦克(Carol Dweck )教授提出的观点, 卡罗尔·徳韦克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威廉·兰斯福德心理学教授,斯坦福大学行为心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是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的杰出研究者,在2007年她用研究的成果出版了一本书书,叫做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中译本名:《看见成长的自己》),曾一度占据 亚马逊书店心理自助类图书榜首。
她把人类对于成败的思维模式分成两种,一种是僵固性思维模式,另一种是成长性思维模式。
拥有僵固性思维模式的人会把取得的成败取决于天赋、基因等自身无法改变的因素,例如:如果学习不好,会认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自己永远也无法取得好的成绩。当我们用僵固性思维模式思考时对成长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会过分在意事情的结果,因为失败就等于我们自身存在缺陷,那当失败来临的时候我们会怎样呢?我们的大脑防御机制就会启动,把失败的原因归根于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因素,例如:今天天气不好、工作太忙没时间、工作环境太吵等等,为什么?因为我们要想方设法的证明我们身上没缺陷,同理我们也害怕挑战,因为接受挑战就等与存在很大暴露缺点的风险,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绝对不允许的,但成长就是要不断的挑战自己的能力,走出舒适区,当我们害怕挑战往往就会停滞不前。
而拥有成长性思维模式的人则会把取得的成败归根于自身的努力、热情和所投入的时间精力等自身可以改变的因素,例如:当学习不好,会认为是自己的学习方法不对,投入的时间不够,自己通过改正一定能学好。当我们用这种思维模式思考时我们就会坦诚的接受自己的不足,因为你清楚的知道你可以通过调整去改变现状,你会变得勇于挑战并从挑战的结果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从而更快的成长。
总结来说两种思维能力的区别在于归因上,前者把事情归因到不可抗因素上,而后者把事情归因到可抗因素上,导致前者只关注结果,而后者却在过程中寻求改进,一条呈平行线,另一条却是呈渐近线。
那我们应当如何把大脑存在僵固性思维转化成成长型思维呢?下面列举三个方法。
1、坦然接受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点、失败和挫折,这是无法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从失败中得到经验,在缺点中寻求改变,从挫折奋起直追,从长期来看,在成长的路上获得的教训比奖杯和荣誉更加可贵。
“真正的挑战是,面临着危险或在战争中受了伤,如何能继续保持这种长期视角。这一点,或许也是我们最大的障碍,恰恰就是学习艺术的核心所在—— 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
2、思考思考过程
在大约7万年前,我们的祖先——智人生活在原始森林当中,他们每天都面对着各种各样的危险,例如大型的猛兽。当时我们的祖先并不能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猎杀野兽,所以每当遇到野兽的第一反应就是跑,跑的越快越好,大脑完全无需思考,因为思考代表着死亡,这是用生命换来的经验。现在回到现代社会,我们也遗传了祖先这种本能,例如:面对领导下意识的退后一步;别人反对自己的观点愤怒的情绪油然而生;遇到失败认为是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我们就像祖先一样把一些事情像“野兽——逃跑”这样链接起来,而中间没有经过相应思考,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原始森林中。
但这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方法就是思考思考过程。为什么遇到失败会认为自己没天赋,我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两件事并没有联系啊,我只是方法不对,我这次过于高估自己的能力了,没有考虑到环境因素,而且只投入了4个小时怎么可能成功。通过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发现了以前思考的漏洞,逐步完善思考过程。
3、关注影响圈
著名管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曾在他的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把关注的事物分为两部分,一是关注圈,一是影响圈。
“关注圈内的事物,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前者可以被圈成一个较小的影响圈——史蒂芬.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如果过分关注关注圈,就会紧盯环境问题、他人的过错、先天条件,不断的为自己的不足找借口,只有关注影响圈,专心做力所能及的事才能进步。
鸡蛋从内打破是生命,从外打破是食物,而我们正在生命是食物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