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上午,在“学生工作与学科教学的综合融通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学生发展第五次现场研讨会”上,发言与对话的主题一度聚焦到“四点十分”“双休日”“假日”等从法定在校时间维度加以区分,暂且定义为“非正式教育时段”的学生生活变革上,在“边界”与“融通”之间,展开了火热的思辨……
因着“中国班主任研修学院第一期“微信群的网上结缘,5日下午,深圳光明新区教育科学研究所谢德华主任带着该区的名班主任林小燕、田宇燕等老师不顾一天半高密度全国会议的辛劳,又来到了我们诗意龙小的盘龙校区,就“非正式教育时段的学生自主活动”进行现场观摩、对话研讨。首先,在三楼阶梯教室,二1和二5中队的孩子们展示了最原生态的今明两天的3个“午间项目”:“阅读部落”以讲故事的形式激荡年段阅读的路径和魅力,“魔法实验室”以自主实验探究科学的奥秘,“午快报”以新闻播报的形式分享国际、国内、常州的热事实事。项目组内设有主持人、展示责任人、纪律观察员、奖励保障部……同时,项目组又通过提问、征集建议、招募现场演员等方式与全场学生展开互动,项目组的学科导师也适时介入,对项目活动的主题价值进行挖掘、对活动的组织进行反思跟进。从策划到实施、评价,全程由学生领导的项目活动过程中尽管偶有无雕琢的生涩,但学生在日常锤炼出来的自然、自信让深圳代表团的成员眼前一亮,觉得二年级学生的素养已经至少达到了四年级的水平,称“这样真实,太好了!”
随后,在二楼会议室,双方展开了深入的互动讨论。第一阶段紧扣“非教育时段的学生自主活动”:我校学生发展处陈亚兰主任从来龙去脉、体系架构、发展状态等对“午间项目课程”研究做了整体的介绍。吴静娟主任则从班级层面出发,探索了寒暑假生活(作业)与学期午间阅读项目的打通,实现了阅读与语文学科关键能力、学生自主活动的融通,呈现鲜明的研究个性。又根据深圳老师基于自身开展“相约四点十分”研究的困惑,共同对“非正式教育时段如何界定是否需要教育介入?如果介入,核心的价值是什么?适合的组织方式是什么?”“如何让研究从点状走向网状”“如何让数据提升研究品质”“如何基于年级长程的视野,避免重复、固化”展开思辨,形成共识。第二阶段的对话围绕谢主任集中提出的四个问题“非教育时段的边界,你怎么看?会不会打破与休息时段的平衡?”“在东方小学的会场,看到食堂变学堂,这样时时处处育人的教育场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张力如何保持?”“骨干教师很辛苦,怎么有效推动教师自主发展?”“如何定位学生的素养?又如何评价?”钱丽美校长的交流凸显了项目研究特点与学校整体转型的关系,顾惠芬校长则具体从“成事”“成人”“变革思路的多元转换”等维度具体阐述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陈亚兰主任则从学生立场出发,强调了家、校、社教育场域的有机关联……从而,双方达成了一些共识,如“思维方式的变革是重中之先”,“教育无边界,融通自有度”“最好的策略是基于班情、学情、区域、时代等背景化后,理念、方向、基本框架引领下的百花齐放”……最后,谢德华主任表达了对研讨活动的感受:一种有别于全国会议“大场面”的,安静中的震撼,就像进入这所学校时受到的“校园如此安静”的冲击,继而感受到的“动静相宜”,发自内心地为学生所散发出来的成长感所振动。不仅仅对改变管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也不仅仅对“非教育时段”学生培养的视野,还对人与生活的完善有了新的“打开”……原来,教育还可以有另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
从线上到线下,从隆重的全国会场到简单相约的我校现场,从思维密集碰撞的节点到静悄悄革命的日常……有根的真实无需雕琢,有情的合作无事不成!让我们一起,在瞻前与顾后之间,在开放与坚守之间,在冲动与理性之间,把教育做成我们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