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九时许,我匆匆行走在校园里,目的地是寝室,到了晚上温度有点低,所以当你呵气的时候,你可以看得到一点点的白气从眼前飘过。到了一片停车坪的地方,我习惯性看了看对面的篮球场,还有一些男孩子们在那里练习投篮,间或传过来几句谈笑的话。我漫无目标地四处看看,当我绕过这片空地中间的雕塑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人佝身蹲在路灯下面在看书,他看得很认真,而那个路灯因为年代久远了,上面厚厚地覆盖着一些灰尘和虫子的尸体还有蜘蛛网,所以灯光并不是很亮,但是他就那样毫无所觉地盯着他的书,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的人,他的存在感可以降到最低。周围间或几个人经过他,但是没有人看一眼他。难道他们不觉得奇怪吗?我又看了看周围,是了,他几步远的路边摆着一个烤串的小摊子,边上没有人,看来是他的了。我悄悄地接近了他然后又离他越来越远,但是我一直不住地回头去看他。
我想起了我的高中。高三时候我妈妈来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来陪我,我过上了两点一线的日子,这意味着学校和租房之间的那条小路我每天都要走几遍的。开始我没有注意,后来在朋友的提醒下,我注意到了路边的一些异常。每天在路边那个固定的地点摆着一辆板车,上面摆满了水果,旁边老板是个四十岁多的大叔,胡子拉碴,平凡的,普通的,甚至是不起眼的。但是他总是拿着厚厚一本的,像砖头一样的书在看,每天如此,看完一本然后接着换下一本,没有一天你看到他手里是空着的,我开始嗤之以鼻,指不定是些人喜欢看的那些猥琐玩意罢了,后来我好奇偷偷看了下,发现全是些金庸古龙写的武侠小说,这倒是让我有些惊讶,我不敢和他搭话,但是总有些孩子是胆大的,他们说这个大叔很“厉害”,他很喜欢金庸的小说,对武侠小说很是痴迷。旁边的人有时候笑话他,有时候我还看到他的老婆和旁边的人一起笑他,不正正经经的做生意,尽是在这里看些乱七八糟的书籍,什么用都没有,家里又不是很富裕,买点水果也不招揽顾客,生意也不好。他也不说什么,只是憨憨一笑,接着低下了头。老板娘也像是习惯了他这样的态度,发泄完也就钻进了哪个茶馆搓麻将去了。
住在我旁边的小妹妹,从小喜欢画画,开始的时候是跟着书上画的一些人物线条开始描,画的很好,后来上学知道了水彩画,央求着家里人给她买了画笔和颜料,妈妈看她喜欢又给她添了个画板,她每天除了学习,就在那里画画描描的,画得当然也越来越来好,有时候一些客人到了她家,她爸爸会特意给那些人展示这些画,人家就会夸她说有天赋,后来她提出想去学画画,就是那种兴趣班的那种,她以为爸爸会很高兴地答应她,但是出乎意料,她爸爸严厉地批评了她,说画画不能当饭吃,正正经经上学才是唯一的一条路,画画作为一个兴趣就好了。她很伤心,但是却不敢违抗父亲,后来虽然画画,但是由于越来越大,学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了,画画时间越来越少了,当然她很争气考上了很好的大学,但是也不再画画了。
我想说,自从我们懂事开始,好像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要给出一个结果的,没有结果,根本就没有那个开始的必要了。如果你开始学习做饭了,人家会说:唉,你是想成为一个厨师吗?如果你无聊写了些文字,人家会好奇:你以后是想写作吗?如果你开始对画画感兴趣了,唉,你是不是想当画家?如果你参加了什么比赛,那一定肯定就是去和人家争个你死我活,为了那个第一名或是一等奖。你否认这些目的,人家不会觉得你是真心的,反而觉得你在故作谦虚,实则虚伪。然而,世界上那么多的事情,哪有那么多为什么?累不累啊!我想做,我喜欢,难道不构成一个理由吗?我想试试自己做饭,品尝自己做出的食物的味道,这让我心情愉悦;我想记录自己的心情和感悟,因为这让我心情平静;我想要学习绘画,不在乎多么细腻的笔触和笔法,只在乎我想表达出我喜欢的事物;我参加比赛,我享受这种紧张氛围和忙碌的状态,不在乎结果如何。这些难道就不已经是很充足的理由了吗?
如果凡事都是这种目的明确,那还有什么意思,人生根本不会存在惊喜和发现,不会有积极的状态和欢乐,因为如果你达到了你所谓的目的,你会觉得理所当然和一种目标实现的安稳了,如果你不能实现,你只有悔恨和嫉妒了,前者至多让你心情平静无波,后者只会让你情绪低下,难道这些就是我们要追求的状态了吗?更有些人根本就不会关心自己在“开始”和“结果”之间的中间状态,他们看到的是“目的”和“结果”之间的差距,如果两者之间是逆差,他们欣喜若狂,如果是顺差,他们捶胸顿足,懊恼不已。难道这一路走在,中间他们看到的事物,经历的困难,跨越困难的这些瞬间都比不上那最后的结果吗?当然,这一切也不能够全部怪罪于他们这些当事人了,更多的时候是那些旁观者在起哄。举高考的例子来说,如果哪家孩子考上了某某名牌学校,所有人在那里夸奖这孩子如何冰雪聪明,学习刻苦努力,所以换来今天的成绩,如果名落孙山了,那旁人定会说这孩子一定是去谈恋爱去了,然后不努力学习,上网打架,但是你怎么知道他不是和那些所谓的高材生一样每晚学习到深夜,为一个题目如老僧入定般地思考上几小时呢?就那么轻飘飘的一张大学录取单否定了他们多年的努力,他们的汗水和泪水,几人看到。所以不难想象,那些没有上大学的孩子为何憎恨书本,不愿意学习,因为没有人看到他们的努力,或者说他们的努力换不来大家的欣赏。
卖烧烤的大叔在灯光底下看书,难道你会觉得他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吗,他是想考大学?或是成作家吗?他只是喜欢看书,他享受这个过程,这个阅读书籍给他带来安慰,深夜在路边摆摊,生意寡淡,孤独无依,书籍给他带来快乐;卖水果的叔叔读武侠,他是为了成为像他喜欢的金庸一样的大家吗?他喜欢的是沉浸在那种武侠江湖,快意恩仇的氛围中,这出发点与“风波庄”酒家的创始人王宗潮先生不无不同,王先生自幼醉心武侠书籍,难道他一开始就想到了开武侠酒家名声大噪吗?小妹妹出于喜欢的目的想学习画画,她凭的是一腔热爱,而她的父亲却认为她是想成为一个画家而想要放弃学习,从而采取严厉的禁止策略,但是这种家长式的“为孩子好”导致的是孩子的抵触和仇恨,妹妹后来和我说她再也不碰画笔了,除了学习她没有任何的兴趣,反正都是不被允许的,这种“清兵卫与葫芦”悲剧就是这些家长的目的了吧,何其悲哀,可笑的是他们都以为别人都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患者。有些事情是没有那么多为了什么和达到什么的,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过程远比目的美好,这就是我想说的所有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