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同的小黄告诉我们,嵩口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那里的古民居都有住人,允许游客参观,只要不大声喧哗就没关系。我想,景点住人,好像激活了某些细节,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从永泰县城出发,驱车约一个小时就到了嵩口镇。过嵩口桥下车,沿着被岁月磨洗的鹅卵石铺就的河滩往下走,左边是蜿蜒流淌的大樟溪,右边是大榕树下的木质吊脚楼。天高云淡,连绵的群山阻隔视线,嵩口镇好像是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
从古镇导览图得知,嵩口镇位于永泰县西南部,地处永泰、闽清、尤溪、德化、仙游五县交汇处,大樟溪流经嵩口镇,流向永泰县城,注入闽江,到达福州。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嵩口镇是人流和物流的集散地,商品以木材和山货为大宗。
河边一座白墙黛瓦的天后宫让我有些纳闷,天后宫奉祀妈祖,是航海走船的保护神,一般分布在沿海地区,山区怎么也有天后宫呢?不过我很快就明白,这恰恰说明以前大樟溪水上交通的繁忙和危险,需要祈求妈祖保佑行船放排的航行安全。想象当年,大樟溪奔流不息,一排排木材顺流而过,一船船山货沿江而下,而在镇上豪屋大厝里,巨商大贾挥斥方遒,气定神闲。
导游说,天后宫建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为莆田商帮所建。他们以庙为据点,作为议事和休息的场所。因元朝时称莆田为“兴安州”,故天后宫又称“兴安会馆”,至今墙上还镶嵌着光绪丁未年(1907)的匾额。
登上河岸石阶,进入直街,狭长的街面铺满光滑的鹅卵石,街边的台阶也是鹅卵石砌成,散泛着宁静的幽光。两层的木质小屋缩在长长的屋檐下,大红灯笼临街垂挂,增添了不少喜气。精巧的店窗柜台摆放李干、柿饼等土特产和手工艺品。直街游客不少,只是太短,一会儿就走到了尽头。
我们穿街走巷,所到之处没有高楼大厦。石头铺面的小街,悬挂中式小灯的外立面,搭积木一样的楼梯和回廊,一些新的建筑物也和古镇保持一致的格调。嵩口镇保留了旧时模样,我有些迷糊,好像穿越到从前。
我们走进了民俗博物馆,那些农耕时代的家庭用具和农业用具,多数是我小时候见过或用过的,给人一种久违的感觉。在镇中心,街上有天主教堂,有现榨茶油的老店,还有摆放木质柜台的旧式银行。据记载,民国十五年(1926),嵩口镇自行发行纸币,设税卡和鸦片专卖店。一个小镇有能力发行货币,我闻所未闻,可见当年嵩口镇多么繁荣。
古镇布局不规则,街道弯曲,拐了几次弯,就不辨东西了。我们跟着导游走进一条独一无二的鹤形路。从鹤嘴进去,弯曲绕行,两侧墙基用鹅卵石砌成。这条令人印象深刻的小巷长150米,据说根据五行八卦的风水要求,按仙鹤的形状竖墙构建,寓意鹤寿延年。
嵩口镇挺小,古厝却很大,有的古厝多达四五十个房间,如迷宫一般。古厝多为木质结构,高门大院,回廊护栏,精雕细刻,工艺繁复。其中最著名的建筑群是郑氏家族的龙口厝,建筑面积七千多平方米,由龙口祖厝、和也厝、宴魁厝、拔魁厝组成,共有房屋200多间。属于陈氏家族的下坂厝,建于乾隆年间,建筑面积达五千平方米,拥有200多个房间。这些豪富大族的财富相当惊人,可以想象当年嵩口镇的重要地位。现在,嵩口镇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厝有65座。
我们参观了几座大厝,风格大同小异。从前厅进去,中间大天井,大厅宽敞,两边厢房,有走廊通向后面的院落,导游没有带我们进去,不知有多深。我们有些拘束,生怕过分打扰人家,只在天井和大厅参观拍照。
在拔魁厝,正厅一根长13.5米的横梁,贯穿大厅。据说房屋所用木材,先运到福州加工,再运回来。古厝两侧的防火墙,保存完整,和徽派建筑风格相似。
古厝有不少居民,到处是洗刷的生活痕迹,屋檐下,天井里,都晾晒衣服,地上摆放一些锅碗瓢盆,厢房传出电视播放的声音,有妇女小孩在门口观望,有的还和我们打招呼。一位老人出来和我们聊天。他说,原来有家具,都是好木材,年久月深,散失殆尽。现在政府还装了摄像头,防止小偷进来。他还说,政府为了保护这些古厝,在不变更产权的前提下,出资修缮。大家相当有感触,感觉当地政府特别有历史情怀,为了保护这些古厝,尽心尽力。
古厝见证了当年的富足和繁华,当现代化交通取代了古老的水上运输,嵩口镇也就衰落了。在城市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嵩口镇因为地处大山深处,不是经济发展的重点,较好地保留了旧貌。古镇古街和古厝,相得益彰,构成一个整体,承载了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乡愁。我好像感受到历史的延续,以及穿越时空的古典存在。
2019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