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年前,夏朝有一诸侯国叫商,商有一人叫王亥,是商第七任君主,驯野牛成家畜,并发明创造了第一辆牛车。他带领商族人开展了一项首开先河的商贸活动,即用牛车拉货物在各氏族部落之间贩卖,每到一地,各氏族部落的人都会奔走相告:“商族人来了!商族人来了!”因当时还没有商铺的概念,商族人自然都是靠摆地摊交易。在交通闭塞、物质匮乏、经济落后的古代,这种“地摊贸易”备受人们欢迎并不奇怪。商国就是靠这种“地摊经济”迅速崛起,成了诸侯强国。“商族人”后来被简称为“商人”,而王亥则被尊为商人的始祖。他应也是史上第一个摆地摊进行交易的人。
这种摆地摊的交易方式,在中国的历史上已经延续了几千年,是一穷二白的老百姓赖以谋生的主要手段之一。我母亲也曾因要谋生摆过地摊,而我因要帮母亲,竟拥有了一段至今难忘的摆地摊的经历。
1997年,我刚调到一个新单位工作,父母所在的位于某镇的工厂却倒闭了。我让父母暂留厂,想等自己的工作入正轨后再想办法安置他们。但一向好强的母亲不肯赋闲在家,就独自离家到城里寄住在大舅爷处,想自己找点事做。那时她帮人做过零工,到其它厂做些散活之类。后来母亲见大舅爷家附近有一个城市广场,每晚都聚集许多来散步玩耍的人,就决定在广场边摆地摊卖货,暂作谋生之计。
母亲一直在厂里干活,未做过生意,刚开始她也不知该如何入手,只是模仿着别人做。当时在广场周边最多的是小吃摊;卖货的并不多,主要是卖小孩的玩意,如荧光棒、气球、塑料玩具之类。母亲先是进货卖,因本钱较小;后来又订做了一个装冰柜的小推车卖冰棍冷饮。每天暮色一起,她便早早吃过饭,独自推着小车出到广场边占地方摆卖。因当时摆地摊并不能堂而皇之,偶尔会被检查的人赶。一碰到有人检查,母亲便会匆匆忙忙推着小车往回躲,等检查的人走了再出来摆。这种躲躲闪闪摆地摊的场面,每周几乎都上演一两次,母亲以此谋生,很不容易。
原以为母亲会知难而退,不会坚持多久,没想到她好像乐此不疲,每次周末去看她,她都会津津乐道地跟我说她的摆摊生意,而且“生意经”还一套一套的,如小孩最爱吃哪种冰棍、哪种玩具最好卖等等;甚至连如何躲检查她也有一套“经验之谈”,如注意观察附近摊点,若有人急急忙忙收摊就赶紧躲,否则就来不及了之类。我见无法劝服母亲,只好改变策略,就是逢双休日出来帮母亲摆地摊了。
我第一次摆地摊的经历也就这样开始了。
刚开始我是和母亲一起摆卖,主要是帮卖小孩的玩具。后来为多卖点,就自己另找地方摆卖,专往小孩多的地方去,摆的地方随机应变,每次都不同,有时连母亲也不知我在哪个地方摆卖。记得第一次离开母亲摊点自己摆卖时,并不大敢吆喝,结果几乎没人买。过一段时间,也许是胆子变大了,渐进入角色,不但敢吆喝,还敢追着想买的人游说了。这样一来,一晚也能卖得几十元,最多时有一百多元。每次能卖出货,能帮到母亲,我内心都有一种满足感。后来我也总结了自己的“生意经”,就是逢节假日提价或针对不同的人卖不同价。比如进价几分几毛的气球,平时卖两三元,节假日就卖五到十元。有一次十元的气球卖了好几个,收摊回去跟母亲说起时,我竟也变得眉飞色舞,好像不久的将来,靠摆地摊就可以致富,从此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似的。
摆地摊其实有一个最大的心理障碍,就是怕碰到熟人。我自然也不例外,所以比较注意规避,以免尴尬。不过有一次恰逢节日,广场人山人海,小孩很多,卖的货也多,许是卖得兴起了,有点忘形,忘了躲熟人了,竟卖到一个单位的女同事头上。当时她骤见是我,愣了一下,然后用手指着我,颇惊讶地说:“你……你……”她的言下之意自然是“你怎么会来摆地摊?”当时摆地摊,并不算得很光彩,我自然不想让同事知道自己的母亲是摆地摊的。我没多做解释,只是以开玩笑的口吻说:“我被开除了,所以来卖东西呢。”同事自然不信,不过也帮衬了一下,买了个气球。
这段摆地摊的经历大概持续了三四个月,因留在厂的父亲呆不住了,要出来,而我在新单位也为父母找了个差事,并让他们开了个小商店,因而母亲摆地摊所得的“生意经”也依然有用武之地。现在摆地摊的限制已几乎全放开,想以此谋生的老百姓不用再像我母亲当年那样躲躲闪闪、担惊受怕地摆卖东西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地摊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也许将来的摆地摊已不单纯是为谋生和做生意,任何人都可将家中的积物、余物、玩物、古玩字画拿出来摆卖和交易。这种“地摊经济”,将来会发展到何种程度,演变成何种样子,我们也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