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爸爸在台灣的育兒週記
這個學期起,我正式展開在台灣教書的生活,有機會在國立大學任教,在我眼中,學生們都是台灣下一代的領導人,教學相長,非常愉快。台灣的大學都面對國際化的壓力,希望各個系所可以設立部分英文課,而我自己也有幾堂全英文授課的課程。
其中一堂是碩士班的必修課,因為系上英文課程不多,也有不少外籍學生來上我的課。全班同學連我本人,有台灣人也有外國人,沒有一個人的母語是英文,我們都用我們的第二外語或第三個外語來學習,這對每一個人來說都不簡單。
被要求用英文授課的政策,在大學教授之間已經引起不少討論,對學生來說衝擊更大。面對英文聽講、英文學術閱讀、還要用英文討論,對許多台灣學生是個挑戰,也因為如此,台灣學生非常認真地參與我這門必修課,小組報告的時候,每一個小組幾乎在前三、四個禮拜就已經準備好口頭報告的內容,內容都非常豐富,完全不是臨時抱佛腳,我很佩服學生的學習態度。但是幾個禮拜下來,我發現同學們雖然準備充分,但是輪到他們要上台報告的時候,幾乎每個台灣學生都還是很緊張。
更不用說課堂上的討論了。報告還可以提前準備,但是討論需要在當下聽懂對方的話,立刻想出怎麼回答,還需要經過腦海的翻譯機,許多台灣同學,在課外的小組討論中用中文討論非常熱烈,但是需要用英文表達剛才的想法,大家就不太願意主動發言了。
看到台灣人對英文如此焦慮,反觀外國學生態度卻是180度不同,輪到他們要口頭報告,常一副很有自信的樣子,上台侃侃而談,課堂被cue的時候也不怕發表意見。
對這些外籍學生來說,英文也不是他們的母語,他們的英文有比台灣學生好嗎?來自法國、荷蘭與印度的同學們,講話也有口音,仔細聽文法也會有錯誤,看他們交的書面報告,也有寫錯單字或是句子寫不清楚的情況,可見即便他們是「外國人」,用自己第二個或第三個外語上課,也不是那麼簡單。
上述這兩組人,英文都不完美,「外國人組」卻可以自信地用英文表達自己想要表達的,「台灣組」英文明明不差,卻無法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想到上課要講英文就開始胃痛頭痛,這樣大的差異究竟從何而來?
這個問題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一直到前幾個禮拜去看女兒幼稚園的聖誕節表演時,我好像看到部分的答案了。
女兒幼稚園的表演,應該跟全台灣的幼稚園差不多,老師播放聖誕節的音樂,學生就在舞台上跳他們練習過的舞蹈,我女兒還在念幼幼班,只要跳跳舞就算是完成表演。面對第一場寶貝女兒的演出,我跟太太興奮又期待,但布幕拉開,女兒看到舞台下那麼多人,爸爸媽媽也看著她,緊張到幾乎忘記怎麼動,好像變成一個石頭雕像。
中大班的表演更複雜,除了唱歌跳舞之外,還要在跳舞中間講幾句話,準備正式的演講,而演講全部都是英文的!當然啦,我想這些學費高的要命的幼稚園也需要向家長「證明」小孩上學真的有學到東西,而英文演講應該是最容易證明方式,小孩子在麥克風講幾個英文單詞,爸媽就覺得孩子有學到英文,皆大歡喜。
幼稚園選出幾個比較「優秀」的學生上台演講,其他同學只能在台下欣賞這些「人生勝利組」的表演,我忍不住思考,這個準備表演的過程會怎麼樣影響小孩對「講英文」的看法?我想,把講英文視為一種表演,學生除了會有上台的壓力外,也很難將講英文看成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吧。
台灣學生的教育歷程又是怎麼看待「使用英文」這件事?從小學、國中到高中,人人都說英文很重要,所以英文考試也很重要,因為考試成績很重要,所以不能犯錯,難怪學生面對英文會怕講錯話。
除了我的母語荷蘭文外,我還會講兩種外語,依學習外語的經驗,最重要的應該是要不斷的練習,找到對象可以講話,聆聽別人使用這種語言,找到適合閱讀的文章,可以練習動筆等等。總之,一定要把握機會勤加練習,練習的時候一定會犯無數的錯誤,關鍵是怎麼面對錯誤;犯錯不是件丟臉的事,而是應該勇敢面對自己的錯誤,從錯誤中學到正確的說法,獲得進步,學習語言本來就是一個從錯誤中學習的過程。
可惜的,台灣社會一直不斷施加壓力,灌輸每個人英文一定要考得好,相對也剝奪學生犯錯的機會。我希望未來走進我教室裡的台灣學生,能夠斷開鎖鏈,先克服這種不必要的英文焦慮症候群,歡迎你們在我的課堂中犯錯,犯的錯多了,學期末一定會有收穫的!
荷蘭爸爸在台灣的育兒週記
韋岱思,國立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系博士,在荷蘭出生長大,唸大學時因為想多了解東亞來到台灣學習中文。2010年變成阿兜仔女婿,2014年升格成為荷蘭爸爸。
很享受觀察女兒長大的過程,把女兒的學習進度視為自己人生最大的成就。不過,過程中發現荷蘭與台灣育兒文化大大不同,開始反省自己的文化,也在思索台灣的教養方式。透過寫作紀錄女兒的成長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