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以我现在的年龄段应该有的阅历与心境,想要真正读懂这本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那也是我在附庸风雅罢了。
人间中最为奇诡的故事、最为厚重的情感以及最深入骨髓的孤独感,都在这本书中有所展示,乃至淋漓尽致。只有真正在人生的山川里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一点点去挖掘深埋于泥土之下的各种欢乐与苦涩,让它们重见天日,如此这般,才能读懂《百年孤独》中那些深入骨髓的情绪。
每个人的人生土地都一模一样,只不过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高山与河流去探寻,但从物质的角度来说,我们见到的、触摸到的其实有惊人的相似性。前人把深埋于地下的古老情绪挖掘出,从它们表面上看到了更前的前人留下的痕迹。等到百年后,它们又蒙了尘,于是又有一些年轻人怀着探宝的心情,来把它们挖出继续晾晒。
人类的情绪的重复,就是这样,我们明知道有些事情没有好后果,但我们就是忍不住——也许也是因为命运故意要捉弄人的安排——去选择这样一些事情来充实我们的人生。
这也是对百年孤独的布恩迪亚家族的概括。
轮回的不只是那两个贯穿全文的名字,也是一种自人类诞生便存在了的凄凉与孤独,对命运的无力感。
所以说,在我这样一个尚还是半懵懂的状态,见到的事情不到这个世界的十分之一,有些东西仍深埋于地下,还没有被我发觉。等到我真正走过去把它们捡起,我才能对书中的一切有了感同身受。
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读书才最好,学到的东西最多。
网上有很多解析《百年孤独》的资料,但读完之后,我没有去查阅浏览的想法。在我看来,这种书籍的阅读,本身就相当于奥雷里亚诺最后剖析羊皮卷一样,属于是对未来的一种预言。在没有经历过之前,我们不相信;一切为时已晚时,我们又抱头痛哭,悲叹于命运的不公。
而解析的资料对于这一切而言,不过是一场说书人面对无关的听众的酣畅淋漓的讲评,于书中人无意义。而我们就是书中一个改头换面的角色,也许是说书人先生厌倦了自始至终的名字,所以戏剧性地把我们的名字冠在了主角身上。
我们知道故事讲如何进行,但很多时候世事变化并不常循人意,所以我们只能规避那些我们深深了解的,但那些我们未曾经历的事情,我们即使预见了,却依然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改变这一切。
换一种说法,我们站在观众席中,听着那个无比熟悉的名字在一个平行时空中,寻寻觅觅而不可得。但直到那个人的一切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的身影才能够真正重合。
所以现在的我,仅仅把它当做一个故事看待,也许偶尔也有听到一段熟悉曲律却无从记起的恍惚感,但毕竟那是少数。大部分时候,我在人物关系支撑的复杂诡异的网里,好奇地张望与行走,不时发出一声惊叹。
而解析不过是一副眼镜,能够让我们看的更清楚,但我们需要的是一面镜子,能够看到自己,这才是我们求而不得却没有任何办法的目的。
当然,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如此复杂就像滂沱大雨的关系,解析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记得当时百年孤独是被评为十大最难读下去的世界名著,但其实那份榜单极不准确,也许只是某个想要炫耀的人,故意寻找了那些能够勉强读下去又能够在同辈之间显得有成就感,而故意编撰的。
四大名著都赫然在榜,但就事实而言,除了《红楼梦》,其他的基本都显得趣味盎然。而后者对于稍稍对文学上心一点的少年,都会在也许是好奇也许是无聊的理由下,在十七八岁的年纪就能够通读下去,甚至如痴如醉。
《百年孤独》的篇幅根本不能与上面那些作比较,故事性比起《红楼梦》而言更为紧凑与恶趣味一些,只不过上下七代人的故事在数万字的书中有始有终,夹杂了许多隐晦在环境描写中的深意,这些显得让这本书如果不能一气呵成地读下去,往往在几周的假期后边忘掉了大部分。《红楼梦》比之而言,可以让读者从任何篇章开始翻阅,而不显得剧情撕裂——因为就剧情而言,《红楼梦》的情节在世界文学的森林里并不显得那么宏伟,相比起它的其他方面,其也不至于过分突出,而《百年孤独》的故事连续性与命运的轮回性,只有在读者一气呵成之下,才能绽放它最耀眼的光芒。
所以原因也许就在于这个,我们觉得它难读,只不过因为我们缺少一颗能够沉静下来一口气看上一天的毅力,免不了偶尔刷一刷视频,或许因为其他琐事而把书搁在茶几上就再也没有去动过它,等到下次再来的时候,一切从头开始,那些时光照旧重复。
稍稍讲一下自己对《百年孤独》的理解。
如果通读了全书,自然就知道了《百年孤独》这个名字的由来。但其实很奇怪的是,我直到羊皮卷出现之前,都没有在那些情节上看出任何的孤独意味出来。
前面老何塞带着二十个年轻人开辟了马孔多,随后在此定居,那个时候“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从此时开始,到奥雷里亚诺上校起义,我们在作者偶尔展露出的幽默中,并没有察觉到诡异的乌云正在慢慢靠拢,知道下一章开头,用几句话交代了奥雷里亚诺上校的后半生,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知道此时,我突然回想起前面蕾梅黛丝的突然夭逝,也许这一切就是布恩迪亚家族一切悲剧的起点。
老何赛壮志雄心地驳回预言:“布恩迪亚将会永远存在。”
于是开始有无数隐晦而壮烈的孤独情感,在命运洪流的裹挟中狠狠击中了这个家族。
上校被人遗忘,因为没有人再需要他;即使有,也只不过是想借用一下他的名号。而他只能在作坊里面一遍遍地熔掉金鱼再重新把它们制作完成,对于他来说,死亡也许更像是一种解脱。
乌尔苏拉尽力把子孙抚养成人,然后再看着他们一个个死去。在生命的最后,她几乎不能找到一个人来诉说自己生平看到的一切荒诞的事情,也开始对命运有了一丝无力感。
老人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的记忆,夹杂在其中的心境与阅历是他们最大的财产,如果年轻人能够坐下来好好听他们倾诉,也许能够避免一切悲剧的根源,但没有人选择这样做,于是作为曾祖母的乌尔苏拉,只能看着历史一遍遍重演,最终黯然死去。
丽贝卡在两个人之间抉择,在两分动人的爱情中摇摆,最终选择了其中一个。她得到了她想要的,一种决然的安然,随后她把这一切打得粉碎,我不能为此作出合理的解释,但能看懂她后半生为之或悔恨或麻木的孤独。她试图让整个世界遗忘她,从而名正言顺地在黑暗中将自己藏匿。
一个偌大的家庭自此分崩离析。即使有人能够力挽狂澜,但因为种种机缘凑巧,他们都失之交臂,或许说,除了第一代人,后面的子孙再没有谁想要拯救这个家庭。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游荡,一遍遍遇到老人的幽魂却视而不见,知道一头扎进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家族轮回一部分的孤独里。
到后期,羊皮卷的多次提起,似乎在预示着这个家族消亡的迫近,最荒诞的情节中,家族的力量被一点点抽取,知道最后的人,已经记不清这个家族光辉的历史,祖屋随着记忆在蚂蚁的啃食中与人们脑海中的蚂蚁啃食中,最终轰然倒塌。
记忆的消逝,是属于去世之人的孤独,也是活着的人的孤独。因为人活在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一些记忆是需要承受的,失去了这些,我们将无从得知自己诞生的意义,不知来自何方,自然不知道去向何处。
读完书后,这些孤独在我心中蔓延,却被自己的见识困囿于心灵里不从逃逸,也很难将之说出来。这些文字已经及我所能,在描述自己的感受。
在文字的简单组合中,世界上所有的复杂情绪都能够被表达出来,即使是最无聊的人也能轻而易举在纸上复刻出这些漂泊在天地中,最后埋葬于地下的情绪。只不过,能够制作出这些媒介的人,需要大师的手法,那是不亚于魔术师的神奇能力。
马尔克斯就是这样一个人。
书中的情节转折与详略变化,足以让我们为之震惊。在情节之余,这些笔法也能够让我们揣摩足够长的时间了。
夜深了,外面开始淅淅沥沥地下雨,这在南方并不奇怪,但也能让我们暂时忘却一些事情。
那就至此搁笔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