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后人在黑龙江种地
统治中国276年之久的清王朝,在欧美西方国家坚船利炮的攻击下轰然倒塌。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地,有很多异于汉族王朝的特有制度,除了金钱鼠尾辫、花盆底和旗头,八旗制度应该算是其中一项最特别的存在。
满族最初起源于中国东北部的女真部落,女真部落族人之间为配合打猎形成了不同的旗制,每个旗制有不同的分工。
直到宋朝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部落后,女真族的实力不断壮大,明朝后期开始积聚力量意图进入山海关。
当时的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建立起清王朝,与衰落的明王朝相抗衡,努尔哈赤明确将旗制分为:正黄、正白、正蓝、正红四旗。
皇太极即位后,随着手下功臣强将不断增多,四旗阵营过大,为了分散权力又扩充了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皇帝直接领导的只有正黄和镶黄两个旗营。
直到1644年,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吴三桂与李自成谋而不和,吴三桂打开山海关清军进入中原入住紫禁城,成为中原大地的新一任领导者。
国家稳定后皇帝就开始收集权力,自顺治帝开始每朝皇帝都开始削弱旗主的权力。
八旗制度作为清王朝的一项特有的政治制度,八旗子弟确实享有了许多福利待遇。
相对于汉人来说,八旗子弟从出生起就有其身份带来的优越感,享受世袭地位、吃皇粮,国家还给分配清闲的工作,晋升之路一路绿灯。
为国家打仗还有优厚奖励,年纪大了由国家负责养老,从出生到死亡都有保障。
与此同时汉族人不仅社会地位低下,还要靠繁重的体力劳动养活八旗子弟。
200多年骄奢淫逸的生活,让八旗子弟越发颓废奢靡,最终无力抵抗外国的侵略,眼睁睁看着国家衰亡。
昔日的满洲贵族沦为社会底层的苦劳力,有些满族人开始和当地汉人群居融合,一部分满族人选择回到自己的东北老家回忆往昔。
如今的黑龙江有一处京旗二十四屯,就是当年索尔图以及和珅后代回到当地建立起来的。
现在的他们在当地踏踏实实种地为生,不过依旧保留着老祖宗的一些习俗,逢年过节祭拜和珅的画像、擅长打猎、喜欢喝豆汁等等。
二、为何3亿汉人被满清300万八旗,统治276年却不反抗?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历史上多数都以汉族人作为统治者治理国家。
原因无他,主要是因为我国以汉族为主体,人口占比较大,其次汉族文化传播广且深入人心。
但历史上也出现过两个特例王朝,即蒙古人统治的元朝和满族人统治的清王朝,和元朝统治仅仅89年相比,清朝统治中国长达276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3亿汉人为何甘愿被300万八旗子弟统治?
这其中包含三点原因:
其一:并未绝对压制汉人
元朝仰仗自己杀伐果断的气势,将国家的公民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蒙古人至高无上是国家的贵族,色目人即西域少数民族以及欧洲人,汉人指长江以北的汉族人,因南宋迁都人口迁移,蒙古统一全国后将南宋人称为南人。
南人比汉人更为低等,通常只能做奴隶为生,汉人中特别优秀的可以入朝为官,但只能做一些可有可无的工作,对待比自己地位低的蒙古人也要下跪行礼。
汉族人在长期的压迫中忍无可忍,最终掀起全国范围内的农民起义,终于一介布衣的朱元璋登上历史舞台,重掌汉族人的大权。
与蒙古人相比,清朝满族下达满汉一家亲的政策,要求汉族和满族一律平等的政策,打消汉族人的抵抗情绪。
清朝皇帝还下令八旗子弟学习汉族文化,继续实施科举制允许有才能的汉族子弟入朝为官。
为让民众信服清朝的康熙、乾隆曾亲自到南京拜谒朱元璋的明孝陵,写下“治隆唐宋”的赞碑,相当于公开对民众表示清王朝对汉文化的认可。
其二:安定的社会环境,让汉人不想造反
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安定祥和、风调雨顺,明朝末年天灾、人祸、瘟疫等让普天之下的百姓痛不欲生,唯一的愿望只剩下活着。
清朝入主中原后,经过前几任皇帝的治理,国家进入康乾盛世时期,经济发达、政治清明,老百姓虽然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汗如雨,但是他们能养家糊口。
谁让他们活得下去,他们就认可谁的治理,无论汉族还是少数民族统治,所以长时间的安逸生活,让他们打消自己反抗的决心。
其三:思想束缚、兵力强硬
清王朝虽然主动学习汉文化,但统治者为维护自己的统治,禁锢读书人的思想,科举制按照严格的八股取士,禁止读书人发散思维,学成做官后依旧制定严格的条条框框。
康雍乾三朝的文字狱闻名遐迩,读书人的作品被曲解、强拉硬扯、无中生有,一旦确立罪名惩治手段残忍至极。
轻者入狱重者杀头甚至牵连亲友,作为马背上起家的清王朝,兵力不可谓不威风,汉朝的民众为保命只能屈服于其淫威手段之下。
三、清代皇子爵位:王爷、贝勒、贝子是如何评定的?
清王朝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未进关时期,当时清王朝刚刚建立各种分封制度还不完善。
对于皇子的爵位分封都是按照军功大小划分,不论嫡庶长幼,努尔哈赤根据女真族原有的旗制,将自己手下的兵力分成四个旗营。
按军功大小身居不同的地位,旗主为贝勒,当时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为“四大贝勒”。
直到顺治帝入关后,形成统一的国家形式,各种制度逐渐趋于正规化,皇子的爵位逐渐按照以军功为主,身份为辅的划分标准。
康熙朝时期,国家安定国富民强,对外作战的机会很少,而且康熙寿命长生育的子女众多,身份等级划分逐渐有了新的标准。
根据生母的身份高低皇子的身份也逐渐不同,作为康熙最喜欢的女人孝诚仁皇后生的二阿哥胤礽,出生时就被封为皇太子。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开始对成年的儿子进行分封,大阿哥胤禔被封为直郡王,三阿哥胤祉被封为诚郡王,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八阿哥胤禩被封为贝勒,其他未成年的皇子并未获封。
康熙四十八年,朝中九子夺嫡事件愈演愈烈,其中牵扯的皇子让康熙厌烦不已。
为打消皇子的欲望,让其他儿子以儆效尤,第二次康熙的第二次分封下,大阿哥胤禔被圈禁宗人府、八阿哥胤禩、十三阿哥胤祥没得到分封。
三阿哥胤祉、四阿哥胤禛、五阿哥胤祺和硕亲王,第一次没得到分封的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二阿哥胤裪、十四阿哥胤禵被封为贝子。
没有军功,皇子的身份地位也不是皇帝随心所欲地划分,皇子们的生母身份是一方面,皇子本身的能力素质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
以八阿哥为例,他的生身母亲是包衣奴才,可谓地位低下,但是八阿哥自身能力出众,无论学识还是武功骑术皆领先众位兄弟,因此在第一次分封中年仅17岁就被封为贝勒。
只是在九子夺嫡中笼络朝中大批臣子,对康熙形成威胁才被康熙所厌恶打压。
四、康熙和乾隆是我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他俩有何过人之处?
作为历史上统治时间遥遥领先的两位皇帝,康熙和乾隆有什么独特秘诀?
康熙8岁登基,统治时长61年,69岁离世,乾隆25岁登基,统治时长60年,89岁离世。
相对于只统治清王朝13年的雍正,算是小巫见大巫,雍正56岁离世,相对于平均寿命40多岁的古人也算长寿,统治时间短只是因为父亲康熙太能活了,毕竟雍正45岁才荣登大宝。
所以从康雍乾三代帝王看,他们家族有一定的长寿基因。
其次相对于其他帝王,康熙和乾隆对丹药并不感兴趣,雍正56岁去世,有一种说法就是服用丹药过量导致中毒。
古代帝王从秦始皇开始便向往长生不老,吃丹药是众多帝王的选择,殊不知提纯技术不达标,丹药中含有大量重金属,长期服用对人体百害而无一益。
康熙、乾隆两帝并不信奉道士,所以也避免了丹药中毒。
第三,和雍正相比康熙、乾隆做到了劳逸结合,雍正皇帝从早到晚忙于政事,恨不得全国大大小小的事件都能亲历亲为,常常和大臣挑灯探讨治国方案,最终活活被累死。
康熙和乾隆都很懂得享受,两人都曾多次下江南,表面上是为政事巡游,实际也是及时行乐。
从康熙和乾隆两人的后宫妃子,以及与民间女子流传的野史故事可以得知,两人都是游戏人间的高手。
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精神和肉体都是一次放松,劳逸结合的工作方式才使两人活得长久。
五、年过50的妃子为何不能再侍寝?人老珠黄只是借口?
对于古代男子来说,皇帝不仅掌握天下大权,还能拥有三千佳丽侍寝,可谓是人生赢家。
对于女子来说,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便是终身盼望,古往今来除了杨贵妃却再无他人获得这样的荣宠。
清朝妃子的侍寝需要皇帝翻牌子,从选秀进宫开始制作相对应的绿头牌,到妃子50岁以后便不再将牌子呈给皇帝。
一是:古代人均寿命较短,后宫女子一生禁锢在宫里,每天痴等一人,大多妃子忧思成疾很少能活过50岁。
二是:清朝每3年一次大选,皇帝仅有一人,为了繁衍子嗣需要给新人机会,50岁的妃子生育能力降低,因此不再需要侍寝。
三是:即使50岁怀孕,但古代的医疗技术落后,女子生产就是一脚踏进了鬼门关,50岁的女子身体状况不适合生产,说不定会一尸两命,这是最重要的原因。
所谓存在即合理,这项制度伴随着封建王朝存在上百年,也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50岁的女性在如今也是难以怀孕生产,更不用说在技术落后的古代。
清王朝骑着战马轰轰烈烈进关,最终又在西方轰轰烈烈的炮火中颓然倒下,它的存在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有很多不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维护了国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