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5.17)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通译】
孔子说:“整天聚在一块,说的都达不到义的标准,专好卖弄小聪明,这种人真难教导。”
【学究】
社会是一种大熔炉,什么样的人都有,也因为有各色各样的人存在,社会才丰富多彩。
可是总有这样的人,和大家在一起时说个不停,就是不明白他在说什么。你说他胡搅蛮缠也不是,你说他刻意而为之也不是,总之喜欢卖弄小聪明。你远离他,他依然粘着你不放;你和他靠近,他没完没了。实在说不出这到底是为什么?
看到孔子这段话,才明白,这样的人需要小恩小惠,通过不断地唠叨来模糊你的逻辑,最后不经意间让你就范。与这样的人相处的确好难。
【原文】(15.18)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通译】
孔子说:“君子以义作为本质,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
【学究】
孔子再次提到君子的日常所作所为。
仁义是本质,一个人始终能把仁义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必定是一个令大家愉悦的角色,不会使其他人难堪;对待他人恭恭敬敬,以礼相待,与人和睦相处;说话总是很客气,不让他人有为难之处;而且始终忠诚可靠。有了这些特质的人才是真正的谦谦君子。
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有两面性,一旦展示君子的一面,就容易消除不好的一面。人要排除负面的情绪很难,用正面的情绪来消除负面的情绪,是最好的方式。君子就是这样存在于日常的生活中。
【原文】 (15.19)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通译】
孔子说:“君子只怕自己没有才能,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
【学究】
人要踏实最好实在,与其躲躲闪闪,还不如坦坦荡荡。
这里说到一个人修为的问题,人只能做自己可控的事,无法改变他人的行为,只有通过不断调整自己,修正自己,才能使日常的行为逐渐符合君子的样子。
改变自己是最好的修行。
【原文】 (15.20)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通译】
孔子说:“君子担心死亡以后他的名字不为人们所称颂。”
【学究】
君子有这样的担心,必定有这样的结果。正所谓担心什么就来什么。
孔子说到君子担心自己死后没人称颂,这样的担心出现注定不是君子所为。君子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为了他人称颂,而是为了形成一种和谐的风气,死了怎么样又有什么需要担心的呢?
这里的思想和道家以及佛家比较就有些许局限。不过孔子的研究范围是社会,有这样的言论也符合儒家的一贯思想。我们无需刻意去比较,每一种学说都有自己的适宜和不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