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社会有一天,不在盲目的比成绩,不在比你家孩子上哪一所名校,或是聚会时你家孩子成绩考的怎么样?班级排名第几?全年级排名如何?
真的变态盲目比较…
如果这个社会,在开始比较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我觉得从某种意义,是在进步的,至少大家关注生命本身,生命力,阳光,朝气,活力,灵气…这些哪一项不是财富?而不是去比较那些看得见的名气,或者物质。
最新一期《十三邀》许知远采访北大教授林小英一期,特别有触动的几点感悟:
第一: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绽放的权利,有很多教育体系都在教别人如何得体的演讲,在公众场合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可有谁又规定了内向,不爱大庭广众讲话的人就不好了?难道这种性格特质的人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吗?
第二:在过度的内卷中把自己解救出来,很多孩子高考完了都会有一种“解放”的体验,仿佛是从牢笼中挣脱出来,高考结束,就意味着“坐牢结束”,很多时候已经感受不到学习其实不是为了超越别人,把别人甩在身后,而是感受到学习带给自己的内心愉悦和清理内心深处的灰尘的那份轻松自在感,愿天下孩子,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感而读,是给自己内心净土种下荷花而读。
第三:不要过度美化学历的作用,在录制现场,音效师和林小英教授是同班同学,音效师从小没有出过自己的镇,可这一切都不妨碍他在自己的领域做的相当出色,他同样是一个受人尊重且专业很强的一个人,所以北大教授和小镇音效师,哪一个更厉害?我觉得这无法衡量也无法做比较;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平衡点,无论你是在哪一个领域深造,不论是艺术,体育,音乐,技术等领域,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和平衡点,所以不必纠结学历,它只是一个符号,不是人生本领的全部节奏。
教育最终是一场,综合的社会发展游戏,不能单一说哪一种教育好,哪一种不好,但我始终认为,成绩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全部,它只是其中一个维度;
最终,我欣赏的教育,始终是,让一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有自己个性特色的鲜活的人。一个人除了谋生还能做点别的,不然一辈子都在做苦役。
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有名字的,你不是芸芸众生的一个符号,你有自己拥有的太多美好特质。
不必“卷”,因为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让自己的内心觉得有收获,有愉悦,你不是机器,为了去超过谁,当你不关心自己内在感受,而一味追逐名利的时候,这就是“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