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老板一封邮件发过来,title是“xx产品截图”,打开正文:竞争对手xx产品的理念挺好的,我们要不要借鉴一下?我回复到:其实我们在最初1.0的版本就想到这个了,在两年前就有这个设计理念了,只不过没有时间去完善这个。
欣赏别人家的产品,从根本上是去理解产品设计背后的价值传递。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苦笑了一下,一个理念传递给用户呈现的可能仅仅只是一个页面,个别按钮,我们有这个理念,但是我们一拖就拖了两年,是什么原因:产品设计不行?技术限制?还是因为现实差距让价值没有得到体现?记得当时抛出这个理念的产品经理对这个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为何搁置,一直没有人给出理由。当我再次回过头去反思这个问题时,看到一些问题。
一年前我转到目前所在项目组,设计了两款产品,结合公司之前APP store上架已近30个APP,接下来作为产品的我们每天收到40、50个用户反馈信息,但是都散落在多个不同app中,我没法花时间去优化去改进,因为等待着的是更多的个性化需求强烈的项目,围绕产品展开的个性化项目引申出来写不完而且空洞乏味的解决方案。我认为那是阑尾的产品,因为后续我根本没有时间去维护这些乱起八糟的东西。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能通过增加人来解决这个问题么?公司尝试着招聘了更多的项目经理(主要负责客户处的需求收集和项目协调),通过产品搭桥来解决客户需求和产品的协调问题,最终完成项目的上线。有人说,挺好的啊,产品在中间就能整体把握客户的需求,未来做自己的产品更有优势啊。话是不假,深入了解之后会发现一只脚踏入泥淖,想要拔出来太难了。留给产品的思考时间很少,产品提供的价值很小。我想起过年期间一位产品经理感慨:“我已经30岁了,还在设计这个红包功能,这根本不是我要的人生啊!”这可能是一个段子,却也深深说明了目前的处境,为了完成功能而做功能,这不是我想要的人生啊。再者产品定制化开发确实是产品经理的天敌。
定位很重要,一个产品的整体设计是否都围绕这个理念设计很重要。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提供用户更好的体验,更好的解决用户目前碰到的困难是设计问题,但是某些时候,我们却走在渐行渐远的路上。我已经看不懂资本运作在玩的那一套,作为产品该做什么了。
作者简介:子凌,互联网医疗产品经理,专注于互联网X医疗X产品,
公众号:像艺术家一样思考